第十九篇第2章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即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孔子四友”之一,受儒教祭祀。

关于子张的家世,《吕氏春秋.尊师》中有段记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驭也,学于子夏。高河、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墨子。索卢参,东方之拒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

由此可见,子张出身“鄙家”,还犯过法,本该受到刑罚,但是经过孔子教育后,成了名显于天下之士。

不过,《吕氏春秋》的记载不一定正确,因为孔子去世时,子张才25岁,从年龄上看,子张不太可能有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

子张虽然向孔子问过“干禄”,但未做过官,终生做学问,从事教育。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而“子张氏之儒”列在最前面,人称其有“亚圣之德”。可见他这一派在后儒中,势力是相当大的。

除了学术风格之外,子张的性格也个性十足,他主张“尊贤容众”,被誉为“古之善交者”。

民可使论语深度解析(冬晖解论语人应该可)(1)

全文理解为:

子张说:“修德却不弘扬它,信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到‘有’,又怎么能做到‘无’呢?”

子张在本文强调人要“执德宜弘,信道宜笃。”不然的话,很难做到“有”和“无”。

关于“焉能为有,焉能为无”一句,历代先贤们的解读都非常荒谬。

朱子曰:“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邢昺曰:“人之若此,虽存于世,何能为有而重?虽没于世,何能为无而轻?言于世无所轻重也”。

意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之人,无足轻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从字面上看,“焉能”就是怎么能?“为有”就是做到有,整句是个设问句,和“无足轻重”搭不上边。

民可使论语深度解析(冬晖解论语人应该可)(2)

从文义上来说,这样理解容易让人感觉子张在轻视“修德信道”之人,其实子张并没有这个意思,能做到“修德信道”已经不简单了,子张觉得只“执”而不弘,只“信”而不笃,则达不到“可有可无”的境界。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中发展的,人要要懂得权变,学会变通,在变化中掌握规律。

《易经》还有一句:“阴阳不测之谓神。”人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场合灵活应变,才能创造神奇。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有和无,终和始,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民可使论语深度解析(冬晖解论语人应该可)(3)

总之,人一定要“执德而弘,信道而笃”才能做到既可“有”,又可“无”。既可“阴”,又可“阳”,既能“爱”,又能“恨”。这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之德”。

人该有的时候要有,比如有担当、有责任、有勇气、有情有义。该无的时候要无,比如无私、无畏、无我、无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