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建设的一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公元前215年秦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公元前215年秦朝(穷达斋读史秦朝)

公元前215年秦朝

公元前214年

建设的一年。

秦朝建立的第8年。

建设了6年的灵渠完工了。伴随着灵渠建设,是大秦在西南和岭南的开疆拓土。作为物资补给线的灵渠,也是当时的水上高速公路。

设置龙川县,赵佗成为首位执政官。赵佗,将会伴随着秦汉一起成长,他的人生很长。

设置南海郡。主要的南方各郡都已经初步形成——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伴随着开疆拓土,设置郡县的,也有大小的烽烟和人民的迁徙。虽然战争并没有见诸于记录,但可以想象,小战火是没有停止的,只是大战渐息而已。

这一年,又是难得的和平(连续和平年数:3)。

秦始皇成为皇帝,已经第8年。

这一年,秦始皇45岁,胡亥16岁,李斯66岁,赵高年龄不详。

刘邦42岁,张良37岁,萧何43岁,韩信17岁,吕雉27岁。

项羽18岁。

赵佗26岁。

公元前213年

建设和强化统治的一年。

秦朝建立的第9年。

李斯在这一年成为左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在帮助秦始皇强化中央集权的道路上,李斯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人。但也正是登高者必跌重,登上人生巅峰的李斯,往后的悲剧也一步步伴随着荣耀而来。

淳于越建议效法古代,施行分封,被李斯驳斥。在这一点上,李斯做的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也需要不断地革新以适应发展。万事拘泥于“师古”,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束缚手脚。

也是这次建议,成为了焚书坑儒的导火索,让秦开始了销毁各国史书和《诗》、《书》的“焚书”。控制言论,愚黔首,把知识集中到统治阶层,把人民变成劳动的资源和工具,以加强秦的集权统治。我想,焚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至少向这个目标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同时,秦颁布《挟书令》。禁绝民间藏书和议书。控制言论。

这一年,大修“驰道”,和之前完工的灵渠,以水路并进的方式,把中原地区和岭南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修建具有军事用途的国家级道路,秦驰道和罗马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军事征服,日益让位于文化和制度统治。秦的治理,还是很有层次感的,这一定得益于李斯这样的能臣。虽然征伐天下的乱世,在历史故事中更加出彩;但往往这种制度的修改和建设,对于后世的影响更加深刻。

这一年,又是难得的和平(连续和平年数:4)。

秦始皇成为皇帝,已经第9年。

这一年,秦始皇46岁,胡亥17岁,李斯67岁,赵高年龄不详。

刘邦43岁,张良38岁,萧何44岁,韩信18岁,吕雉28岁。

项羽19岁。

赵佗2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