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官体系中,知县是最基层的亲民官,俗称七品芝麻官。自乾隆以后,知县调任小京官的路子被堵死以后,各省的知县如果升迁,只能在地方任职,按照知州、知府、道员这个路线一步步往上走。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1)

对于绝大多数知县来讲,升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以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县为例,首次任职的县一般都是小县,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简缺”。清代的官缺很有意思,将全国的府、州、县划定等级,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以知县为例,如果在三年一次的大计考核中获得一等,按例是要晋升的。但清代官场有个惯例,晋升不一定就是品级的提升,从简缺调至中缺,或是要缺,也算是升官。

实际上清代的知县在基层干上几十年,苦巴巴熬资历,最理想的状态也不过是混个“要缺”而已。说白了,大部分知县到老仍是七品。仅有极少数人会被朝廷立为典型,转而升为知州、知府。不过,到了知府这个级别基本上也已经是天花板了,再往上升为道员、按察使,那得靠命。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2)

不过,特殊的情况也是有的,如果知县在任内有突出的政绩,也会被破格提拔。但要想干出突出的政绩绝非易事,首先是需要天赐良机,其次是要惊动远在京城的皇帝。

最近御史在读《庸庵笔记》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知县,他的名字叫赵仁基,江苏武进人。他就是因为一次天赐良机而获得了皇帝的超擢,短短数年就升到了按察使,若非死得早,位列封疆也不是不可能。

赵仁基这个名字在正史中鲜有记载,野史倒是被经常提及。他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祖上几代都是当官的。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举人,并于次年会试及第,中三甲进士。

赵仁基的这个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位列三甲注定他就无缘庶吉士,进不了翰林院。因此按照吏部的铨选的程序,被归入了候补队伍。道光时期,候补官员如过江之鲫,进士出身者在京城的候补队伍中一抓一大把,如果要想获得实缺,没个三年五载是难以实现的。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3)

赵仁基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在京城坐了三年多的冷板凳,道光九年四十岁的赵仁基被外放江西任知县,一年后调任安徽泾县知县。和全国的广大知县一样,赵仁基尽管政绩不错,在大计考核中也算上等,但始终无法升迁,在知县任上来回调动。

泾县是个小县,赵仁基三年任满后改任怀宁县知县(怀宁属于中县),如果不出意外,以他这个年纪,恐怕也是要在知县任上退休了。

然而,就在怀宁知县任上,赵仁基撞了大运,破了一件钦命大案。话说还是道光初年时,江苏省桃源县发生重大的水灾,朝廷为了保住漕运不受影响,当地官府迟迟不开闸放水。

眼看大水就要淹没田地,当地的百姓几次请求开闸未果。一个叫陈瑞的人带头挖开了河堤,结果洪水涌向下游,致使漕运受阻。这是什么罪过?砍头恐怕都算是轻的,搞不好是要全家抄斩的。陈瑞知道性命不保,便抛弃妻子儿女,改名换姓,去须毁形,潜逃到了安徽怀宁乡下。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4)

道光帝得知这一情况后,雷霆震怒,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等一众江苏官员被下旨申斥,并严令限时破案,否则要从重处置。这一下把江苏官员吓得不轻,所有衙门能派的兵丁全部派出去,可是折腾了几年,始终不知陈瑞的下落。

为了这件事,江苏不少官员受到了降级的处分,道光帝也一再重申,谁要是破了此案,朝廷必定给予嘉奖。

赵仁基调到怀宁当知县时,刚好正是官府征税的季节,他把衙役们派到乡下征税。巧合得很,有一个衙役路过一家农舍,碰见一个妇人称呼一个男子为“陈先生”。这个衙役也是异想天开,头脑里刚好想起了陈瑞一案,便大声喊道“陈瑞,汝在此耶”,陈瑞出其不意,随口就应了。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5)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衙役赶紧上前擒住陈瑞,将其带到县城。到了衙门以后,衙役赶紧禀报了赵仁基,说县太爷赶紧赏我三百两银子,您马上就要升迁了。这样的好事让自己给碰上了,赵仁基自然也不会舍不得这点银子。

赵仁基拿获陈瑞一事,很快就由安徽巡抚上报给了道光帝,道光帝说话倒也算话,很快下旨召见赵仁基,赏戴单眼花翎,并授予滁州知州。有了这次奇遇,赵仁基的仕途如同坐火箭一般,想挡都挡不住。

在知州任上还没有满一年,赵仁基又调任平阳知府;又数月,升江西南赣兵备道。从七品知县到正四品的道员,赵仁基不到两年就走完了。

道光二十一年,赵仁基被提拔为湖北按察使,跻身地方大员行列。然而遗憾的是,赵仁基在接到上谕后,不到半个月便去世了。不然的话,晋升巡抚、督抚也为可知。

一个县令连升8级那究竟有多大的官(知县不到两年晋升为道员)(6)

史料中关于赵仁基的经历,当时官场上有这样的评价:“盖时运既至,则官途通达,初非意料所及,其事亦并非人谋所得为也”。这个评价大致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