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3日,2名全副武装的劫匪闯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大银行,扣押了4名银行职员长达130多个小时。对峙了6天后,警方用催泪瓦斯将劫匪和人质驱赶出来。令人惊讶的是,人质居然将劫匪围起来,保护他们走出,并与警方发生激烈对抗。
之后在法庭上,4名人质都拒绝作出对劫匪不利的证词,他们对劫匪表示强烈的理解和同情。1名女性人质甚至爱上了其中1名劫匪,并在他服刑期间与其结婚。
社会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种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帮助加害者的行为,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很多事件中,如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等身上,经常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被害者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通常需要4个条件:
1、被害者切实感受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
2、被害者认为自己不可能逃脱。
3、被害者被隔绝,仅能受到加害者单方面的信息。
4、加害者有对被害者小恩小惠的行为。
被害者的心理行为也会经历4个过程:
1、恐惧
2、害怕
3、同情
4、帮助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人,是可以被驯服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究竟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疾病?还是人类面临威胁的一种正常自我保护措施?在人类互相征服的历史进程中,很多被征服者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顺从和依赖。举一个我们中国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便是“军训”。
军训期间,学生们被限制自由、被“粗暴”对待,但军训结束时,多数学生都会对教官产生好感,并依依不舍。
我也倾向于将其作为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正常征状,而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并将其写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不是“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