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太重怎么办(和辨别恶意共情的几种具体方法)(1)

心理学对共情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世界,能够主动运用当事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能走进他人的世界,也要能从他人的世界里走出来的能力。共情可以使我们摆脱自我为中心,让我们看到自我和他人的区别,甚至让我们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共情能力其实是我们先天的能力,像其它能力一样,每个人有强有弱,原生家庭对共情能力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能收到来自于父母情绪上的的悉心照顾,是一笔一生的财富。因为这个人长大后也会自然而然的把这种充满爱意的照顾,关爱镜映给自己,使自己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是值得被爱的,产生强大的自信,对别人也自然而然产生共情能力。但共情能力也是可以后天培养提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抛开自己

不要在聊天中自我暴露个人故事,做到抽离,先放下自己。

2. 共情式倾听,学会提出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即是与不是回答的问题),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不让情绪占主导,人在愤怒的时候思考力会下降,共情需要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稳定对方的情绪。

4. 评估,评估对方过往,品行,动机,评估自己是否走出自己,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见,对对方的情绪有误解,扭曲。

5. 像对方表达感同身受的话

1.情绪的确认

2.你的理解,比如: 我感觉你好像很沮丧,你希望跟她更好的相处可是找不到办法,对么。

一般亲密关系有三个阶段,理想化,两极化,整合阶段。 我们在理想阶段总是只愿意看到好的方面,理想化对方会让自己感到舒服,这是一种本能。但是理想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幻灭,当到了两极化阶段,看清了对方更多的面就会越极端,越沮丧,非黑即白,是冲突阶段,直到到了整合阶段,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客观的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相处一段关系。所以,共情,在某些方面和客观是同义词,就是如实的客观的去看待对方和自己,克服幻想,情绪

举个例子: 《都挺好》电视剧中的苏明玉,一般女儿都希望有一个能保护自己,遇到困难时能够依靠的父亲,然而苏大强太唯唯诺诺了。我们运用共情就很容易理解,苏大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么去保护别人呢。而苏明玉开始就是给苏大强贴了自私,懦弱的标签。直到后来,当苏大强换上老年痴呆后,在吃牛排的时候关心苏明玉工作,偷偷攒钱买习题集,这才让苏明玉明白父亲并不是不想对他好,而是没有那个能力,这就是到了整合阶段,缓解了对父亲的不良情绪时,从而发现了父亲更多的方面,缓解了两人的关系。就是明白了对方的局限,也更能看清自己的局限。实际生活中,共情让爱成为爱,你多共情去理解别人,对方也会学会你的共情,从而得到双方关系的升华。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当今社会共情也有被用来摧毁人心,比如营销中,很多自媒体就是利用共情来收割自己利益。比如向青少年贩卖娱乐,向中产阶级额贩卖焦虑,像女人贩卖青春,像老年人贩卖健康。

那么怎么辨别呢:

1. 目的动机不同。真正的共情主要的目的是让你收益,而阴暗的共情主要是让他们有所收获。

2. 有些人总是责怪别人,就不是共情

3. “陌生人”突然的自来熟,肯定是有自己的目的动机

4. 言行不一致的

5. 不要被人煽动情绪,比如现在有些媒体,经常会出现“我,我们”等字眼,文章中使用问号,反问来煽动情绪,当你看到一篇文章怒不可遏时就要警惕,多半是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站在你的角度替你考虑是为你好,而不要认为别人没有共情就不是为你好。我们要警惕共情的阴暗面,远离伤害。同时,也要将共情运用到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更好的处理自己的关系。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