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1)

近日,由王凯、江疏影主演的古代传奇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也受到了极大的好评。所谓"正午出品,必为良品"看过该剧的小伙伴,一定对由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赞叹不已吧,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可是非常有名的君王,在他死之后,全国百姓自发为他哭泣,连邻国君王也痛心不已。

该剧以北宋为背景,有朝堂和后宫两个发展主线,为我们展示了北宋皇帝赵祯的仁义与复杂。在电视剧中,每次地方上出现了自然灾害或是战争失利,宋仁宗赵祯都会虚心纳谏,如遇较大事故,便会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并且停止宫中的歌舞、宴会。因此"罪己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王的仁德程度。那么,关于"罪己诏"你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解开它的面纱吧。

罪己诏的起源与发展

"罪-己-昭",通过字面意思都可以知道,这是皇帝进行自我表诉,自我反省的诏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上天的理解。

罪己诏的起源很早,早在夏朝的大禹和商朝的商汤时期便已出现了雏形,君王禹看见集市上有人被杀,便下车痛苦,觉得这都是他这个国君的错,口头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反省,但并没有写诏书公布于天下百姓,所以只能作为"罪己诏"的雏形出现。

其真正的确立来自汉文帝刘恒,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天上出现了日食,在古代,太阳代表着君王,所以日食的出现象征着君王的德行有亏或者灾祸的来临,这对于刚刚即位的新帝而言,就像一个指责他德行有亏板上钉钉的事,在经过严肃的思考之后,向上天说明自己存在问题,表达对祖上的忏悔,对王国大臣的歉意,和对黎明百姓的悔过,表示自己改过的决心,从而祈求上苍的原谅。"罪己诏"就这样诞生了。

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2)

罪己诏之"最"

汉武帝、唐太宗、宋徽宗、清世祖,都曾经颁布过"罪己诏"。从汉文帝第一次发布罪己诏到清朝光绪皇帝最后一次下罪己诏算起,中国历史上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轮台昭》最为真心实意。汉武帝是教科书里深受赞叹的皇帝,他实现了大一统,有着独特的智慧和谋略,但其晚年宠信小人,远离奸臣,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接近崩溃,更因为"巫蛊之祸"失去自己的皇后卫子夫和太子,牵连近万人。

在民间,广大平民也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暴乱。社会动荡,一时间无法安置,最后汉武帝刘彻用"罪己诏"做了结尾,"罪己诏"也成了汉武帝一生的真实写照,它也意味着刘彻对自己的扩张政策感到悔恨。

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下罪己诏次数最多的帝王。

当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国朝已经是一个坏到根的烂摊子,在位期间虽然励精图治,但仍旧无能为力,为挽救政局先后颁布六次"罪己诏",各种天灾人祸,频频向崇祯皇帝袭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得不抛弃一个皇帝的尊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向百姓承认自己的罪过。

第一次是在崇祯八年,农民军挖开了明朝祖先的坟墓,在封建时代这是非常忌讳的,这使得崇祯非常痛心,也走出让他自尊心的一步,颁布了他即位以来第一个"罪己诏",承认自己政治上的失误。第二次出现在崇祯十年,北方发生了大旱,农作物没有收成,由于古代的生产能力低下,一旦遇见自然灾害,将会带来好几年的困境,为了祈雨,崇祯皇帝又下了第二次的"罪己诏"。

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3)

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军事,后宫,灾害,敌寇等等多种危机向崇祯皇帝发出宣告,仿佛国朝将在那一瞬间崩塌之时,种种的压力使得崇祯第三次下"罪己诏",第四次是在崇祯十六年,京师爆发了瘟疫,而国朝上下根据自己实力建立了政权,动荡不已,悲愤的崇祯皇帝第四次向天下罪己诏

第五次是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攻进京师,崇祯无力抵抗,仓促之间下的第五次罪己诏,这一次的罪己诏真的是悲愤大于了压力,即使写了"罪己诏"那也是无补之事;最后一次也是崇祯十七年,这时的崇祯皇帝已经绝望了,在举行最后一次家宴后,留下了临终遗诏是为第六次罪己诏,宣布了对自己最严厉的处罚:死刑!可见这个皇帝每天过着有多么沉重而悲愤的生活,竟将他一步步的逼向了死亡。

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4)

颁布罪己诏的情况

在历史上,"罪己诏"主要出现在重大灾祸、政治危机、帝王施政有误三种情形。首先说说重大灾祸而发布的罪己诏,汉文帝的罪己诏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也是罪己诏表现最频繁的形式。汉朝董仲舒提出天命观,并深得大众认可,人们认为皇帝是替天牧民,当皇帝圣明时,就降祥瑞以示嘉奖,当皇帝出现失德情况,就会以天象示警。比如旱涝、蝗虫、洪水、瘟疫等情况,皇帝也会因为这些灾祸对自己进行反思,是否德行有亏,从而颁布罪己诏述说自己的过错。

第二种情况,政治危机。其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政治方面,外国政权的骚扰和内部政权的不稳固,使得国朝的统治受到威胁而不知怎么解决,这时候皇帝通常就会为自己定下罪责,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压力安抚人心,但这往往也象征了皇帝的"软",国朝也不会走得长久。

帝王施政错误而下罪己诏也是非常常见的,在近日热播的《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赵祯由于对于黄河的治理问题写下了"罪己诏"。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水患问题一直是古代统治的重点,如遇暴雨,决堤问题就会爆发,北宋年间尤为频繁,仁宗时期,黄河决堤淹没了大片良田和百姓的住所,朝堂上对解决办法也分了两个流派,但宋仁宗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支持北流,但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更大的损伤,很多官员也因此受到贬黜,宋仁宗也是后悔不已,十分自责,于是写下了罪己诏,广告天下所犯过失。

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5)

古代皇帝写下罪己诏的原因

作为一个皇帝,向全天下的人表示自己的错误,这也是极其没有颜面的事。那皇帝为何会颁布这些罪己诏呢?

首先从问题考虑,当统治时期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问题,对于一个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来说,"罪己诏"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痛苦和压力最好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向百姓、向上天赎罪,平定民心,让文武百官天下百姓看见自己的决心,有助于社稷的安定

也有这样的情况,皇帝颁布"罪己诏"只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封建社会本就提倡天命观,天降异象时,便代表君主的德行有失,这是皇帝发布"罪己诏"也就是向广大百姓承认了自己是天选之子,承担起这份责任也能更好的承担这项权利。罪己诏的传统对专制权力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哪怕这种作用系于君主的个人修养,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有一些"罪己诏"也存在过分夸大的作用,表明自己有多悲多痛,只是为了在百姓心中树立一个仁德的形象,比如李世民,曾经在贞观二年发布罪己诏,向上天祈求能将所有的灾祸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让百姓年年丰收,这种方式就有点过于浮夸了,让人明显感觉是一场政治作秀。

还存有一种被人冒名发布的罪己诏,清朝这种现象很多,比如孝庄和慈溪就分别曾以顺治和光绪的名义发布过措辞严厉的罪己诏,当然这是出现在皇帝驾崩之后的事。

古代有多少罪己诏(古代君王的34)(6)

结语:

总的来说"罪己诏"的发布与大自然灾害和君王的品德,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但不能因为"罪己诏"发布的多少和内容而给一个君王强行下定论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同时,"罪己诏"最为皇帝发出的特殊诏令,其向政治化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慢慢的,"罪己诏"成为了统治阶级皇权的辅助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