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并关注 ▲资治通鉴故事与智慧▲ 一起沐浴历史,成长智慧

全文一共1600字,约3分钟读完。

如何去体会不断走下坡路的魏惠王的心情?

一、《资治通鉴》原文截图:

魏国历代国君魏惠王(可怜的魏国可怜的魏惠王)(1)

二、译文

继续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四十年(前329)的事情:

秦国又攻伐魏国,围住了焦、曲沃。

魏国没有办法,献出了少梁、河西给秦国。

第二年,秦国又来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了汾阴、皮氏、拔焦。

三、解析:

每次读《资治通鉴》看到今天这一段,我总是忍不住想很多:

《增广贤文》有一首诗: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得意猫儿雄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

为什么没落的贵族总没有好心情?

为什么失势的皇族总会回想过去?

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去太美好了。

为什么过去会如此美好而现在总是不如意呢?

就算和穷人比,现在日子过的还不错,但是人的幸福感往往都是通过和自己圈子相比得来的。

于是,当一个人的社会相对低位在不断降低,相反,过去自己的阿猫阿狗反而不断的鸡犬升天的时候,

这个人的心情,显然没有办法好起来。

魏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魏惠王,就是这样的人!

偏偏,他在位时间很长,51年,可以预想到,大好江山在自己手里不断沦丧给他老人家带来的冲击力!

要知道,如果按照《资治通鉴》的春秋战国划分,公元前403年进入战国时代,那么战国第一个崛起的强国就是魏国,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带领着刚刚建立的魏国,和一班能臣干将一起,改革创新、礼贤下士,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之后,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虽说略有不足于魏文侯,但是在当时也是无所畏惧,开疆拓土。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我认真整理魏惠王上位后魏国大事:

周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取少梁。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伐魏。

诸侯围魏襄陵。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

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年)

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昂,因攻魏师,大破之。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齐、赵伐魏。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年)

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是不是写满了红红的“”?

魏国历代国君魏惠王(可怜的魏国可怜的魏惠王)(2)

到公元前329年,魏惠王已经上位了40年了,对外战事,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取得了16场败仗!获胜寥寥无几!

特别是和秦国的战争,几乎没有赢过。对齐国,也是失败!

还被商鞅、犀首各种骗!

魏惠王至少经历以下几点里程碑式的失败,让他越来越无法重现父辈祖辈的辉煌:

1、被商鞅击败,被迫迁都大梁,与秦国在河西一带的争斗再也没有了优势。

2、由于多次失败,只好送出河西,从而彻底的丢失了河西。

3、被齐国“围魏救赵”之后,在中原诸侯的老大哥位置丧失,中原大国、小国都逐步不再看魏国脸色。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魏惠王在位了几十年,不算一个昏君,他究竟是为什么会滑入了这样的下降泥潭不可自拔的呢?

下一篇尝试去回顾魏惠王的人生历程,看看他逐步没落的原因。敬请期待!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欢迎推荐给您的朋友。

搜索并关注 ▲资治通鉴故事与智慧▲ 一起沐浴历史,成长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