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考试来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也可以采用大学的那种学分制的模式,用各种各样可以增加学分的方案,来估算一个学生的总体的实力,用这样的学分的总分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质程度。

大学后不好好努力的例子(一个不成熟的异想天开)(1)

这样就不是以单一的考试结果来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综合性的评分来证明学生的实力。

比如说曾经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大学里面结婚证,驾驶证都可以换学分。所以这个学校里面的学生不但积极学习,积极考证,拿到各种各样的证书来换取学分,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找对象。这个学校促成了很多高智商人群的结合。

有些人可能很奇怪,结婚证怎么可以换学分呢,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里面出现过很多类似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大学毕业以后遇到了人,反而就不再是大学生了,那么最后结婚的对象反而不是和自己智商水平相同的那些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在孩子的智商上实现强强结合。所以这个学校的做法,我觉得应该点个大赞。

假设我们整个社会都不采用考试作为评判的标准,那么我们可以在出小学和初中阶段仍然采用现在的学习模式,到了高中以后,先以考试分配出那些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然后再把剩下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其他一般的高中中去。

大学后不好好努力的例子(一个不成熟的异想天开)(2)

然后我们在高中的学习中采用全国统一的月考,用平时的成绩来计算学分。同时按照制度设计,把其他一些符合增加学分的项目加进去,比如说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获奖可以加学分,参加运动比赛获奖可以加学分,参加区域性的舞蹈比赛,唱歌比赛可以加学分。

最终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分水平。最后高校在根据学生的学分总分来进行录取,这样你就可以顺利的取消了高考。

通过这样的模式考试也不是唯一的选拔标准,但是不会百分百的否定考试的作用,通过全国性的月考始终能够监控到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那么只有最优秀最认真最有执行力的那些学生才能够被选拔出来,进入到高校就不会出现平时考试考得很厉害,但是高考失常遗憾落榜的情况了。

当然了,大学实际上也可以完全不用考试,把所有选报自己学校的学生照单全收。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第1个月就开始实行月考制度,每次月考实行末位淘汰。

假设有50万人进入清华大学,那么可能学校的容量不够大,那么他们就在网上先学学了,一个月以后参加清华的网上的考试,考试没有通过的就自动被退学。那么最后能够留下来的就是精英。但留下来的人数基本上符合学校容量,以后他们在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越好的学校淘汰率越高,所以大家在报考学校的时候也不敢乱报,聪明的人还是会报符合自己智商和学习能力的学校的。

如果用这样的模式也可以避免某些人虽然基础学科学的不好,但是专业学科可以学到很强的情况给他们一个机会,说不定他们平时的考试虽然不行,但是到了大学里面出类拔萃。

不过个人认为实际上现在的考试模式并没有很糟糕,用考试的模式虽然偶尔会埋没人才,但是时间会纠正一切的错误。

大学后不好好努力的例子(一个不成熟的异想天开)(3)

比如,北京上海不允许外地的考生在上海参加高考,但是在上海的外地学生中有一些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及时回到自己的省份去参加高考,造成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报名参加高考,所以他们只能在上海或者北京读高职。

读高职的他们并不会罢休,他们会采用专升本的模式,让自己多花一两年的时间升入本科,然后在考研。

前两年有一个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

所以只要你的生命中是有能力上清华的,上清华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你就是没有那个能力上清华存在的性格缺陷,那么你就会一次一次的错过机会。

所以考试是不可能埋没人才的,埋没人才的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生自己。性格决定命运,考生性格中的某个缺陷就有可能造成他终身的遗憾,他们始终没有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就会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于外部世界,怪罪于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