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1)

在公元3世纪末,神秘的邪马台国逐渐没落,而同时奈良一带兴起了一个较大的国家,因地处大和平原,故得名“大和国”而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被称为大和国时代,也叫“古坟时代”。

大和国刚统一日本列岛,便对朝鲜半岛垂涎三尺,正值朝鲜三国时代:北部的高句丽,东部的新罗,南部的百济。实力最弱的百济便和大和国联盟,引大和国入侵朝鲜半岛,直到公元6世纪,大和国才被高句丽和新罗联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多年的征战使得整个东亚文化技术大交流,日本列岛的,纺织、金属、冶炼、制陶、建筑、迅速发展,同时文化方面,汉字,儒学,佛教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了日本。

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2)

1400多年历史的法隆寺就是建于古坟时代

据《宋书·蛮夷传·倭国》记载公元5-6世纪有五位国王先后统治过大和国,史称“倭五王时代”从第一代倭王“赞”开始向东晋进贡。汉字已经从移民之间使用,逐步运用到官方记录,商业账簿,以及外交文件之中。第五代倭王“武”给南朝皇帝写的国书就是使用的汉字。

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3)

此时,大和国的统治体制是“氏姓制”。经济基础则是“部民制”

所谓“氏姓制”指的是国王之外的豪族称作“氏”,其中首领叫“氏上”,一般在朝廷中任职。一般成员叫“氏人”

而所谓的“部民制”其实质就是奴隶制。部民没有人身自由,按照主人的要求从事各种工作,虽然有自己的家庭,但是经济不独立,名字也是用主人的名字或者职业、地名来命名。

为了追求财富,王室抢占豪族领地,下层的部民也渐渐不堪奴役。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促使大和朝廷不得不走向改革。

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4)

由于大和国在朝鲜半岛的失利。权臣苏我氏把持朝政,592年拥立外甥女即位,史称“推古女王”同时任命女王外甥,“圣德太子”摄政。推古朝正式采用“天皇”这个称谓代替了以前的“大王”。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史称“推古改革”。其核心就是用不能世袭的冠位制代替以前的世袭制。其次颁布用汉字书写的《十七条宪法》。其中包括第一条“以和为贵”。第二条奉“佛、法、僧三宝。第十七条对重大之事不能一人单独决断”。

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5)

在“圣德太子”和“推古女皇”相继去世后,苏我氏继续大权独揽,这也导致越来越多人的不满。主张改革的“中大兄皇子”和世袭祭官的“中臣镰足”拜隋唐留学生“南渊请安”为师。学习隋唐的政治制度,刺杀“苏我入鹿”。在刺杀成功之后,迅速降服了原苏我氏的部属。组成了以“中大兄皇子”和隋唐留学生为中心的政权。迁都难波(大阪)。效仿中国,首次建立年号--“大化”。

颁布《改新之诏》:1.废除世袭的氏姓制、除首都外,将全国划分为60多个“国”由中央委派的地方官“国司”全权管理、

2.废除皇室和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向贵族支付俸禄,称为“食封”

3.编制户籍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6岁以上男子授予约6亩田,女子约4亩,奴婢则为公民的1/3.政府每6年一发。

4、统一税收,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庸”是徭役。“调”是特产。

经过“大化革新”,中央集权得以建立,日本进入了封建时代。

第126代天皇(大和民族和天皇的建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