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古称姑臧,又名凉州,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历代王朝先后在武威设郡置府,曾为丝路重镇、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大元故路,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战略要地和富庶大邑。境内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全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29处,汉、明长城629公里,国有收藏单位收藏各类文物51710件,是全省文物大市。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

(马踏飞燕 · 东汉)

马踏飞燕,东汉,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其全身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2)

(铜牦牛·元代)

铜牦牛,元代,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出土,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背高51厘米,臀高52厘米,腹径30厘米,尾长30厘米,角长40厘米。青铜质。牛首微伸,双目圆睁,嘴颔半张,粗颈阔胸,前背隆起,腰脊略陷,小臀短足,四蹄平添稳实。铜牦牛的铸造,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立意别致,形象逼真。现藏于天祝县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3)

(王杖诏书令册简·汉)

王杖诏书令册简,汉,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咀子出土,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松木质,呈长条形,两端残留锲口系编绳痕迹,墨书汉隶,字迹清晰。每简4-35字不等,背面均有墨书编号。从1-27号,第15号缺,其余保存完整。内容共分三部分,包括五个诏书令文件。一、尊敬长老,抚恤鳏寡。二、抚恤孤独、废疾,为成帝建始元年二月甲辰发布的诏书。三、高年赐王杖。四、处决乡吏欧役王杖主。五、年七十杖王杖。最后一简是诏书令的总名称,篇目即册簿的检署。这批木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解答了我国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疑问。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4)

(西夏木缘塔)

西夏木缘塔,松木质,塔由座、身、顶、刹四部分组成,呈八角形。塔座为四级八角形,饰红色。塔身为八块木板合成,合缝处以长方形四角带钉的铁片上下两道相连,塔身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咒语,并有汉字题写的“一切如来咒”、“圣囗光天母心咒”、“归衣三宝咒”等经咒标题。塔身顶部另有八块小木板作榫铆与塔身相连接,表面涂红色。塔顶为八块近三角形弯曲的木板组成八角攒尖顶,八角形木板盖内有墨书题记。塔刹底部由八块小木板组成围栏,面涂红色,刹另制,中心有轴和塔顶串连。为研究西夏的文化、宗教、建筑技术、绘画艺术、葬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5)

(陶楼院·东汉)

陶楼院,东汉,塔楼模型。塔院纵长67.7厘米,横长54.5厘米,高105厘米。陶制面施以绿釉,由可以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楼院略呈方形,中央矗立五层楼阁,每层均四面出檐,正面开设门窗。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6)

(铜车马仪仗俑队·汉)

铜车马仪仗俑队,该藏品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7)

(医药简·汉代)

1972年11月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在一座东汉初期的土洞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医药简,是现知我国年代较早,保存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8)

(鎏金银碗·唐)

1980年7月,在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唐代吐谷浑族燕王慕容曦皓之妻,武则天侄孙女、太原郡夫人武氏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代开元年间的莲鱼纹鎏金银碗,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铸造工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9)

(双鱼纹铜镜·金)

1992年在武威城区内发现了一枚金代双鱼纹铜镜,其纹饰独特,制作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双鱼纹铜镜为正圆形,直径为24厘米,厚0.8厘米,背中央有半球形纽,圆孔横穿,背沿一周宽凸边,内以双鱼戏水为主题。在波涛起伏的水波纹中,饰同向环绕的双鱼,嘴大张,巨尾双分;鱼身肥大,鱼鳞鳍清晰,同向回游,随波嬉戏,占据着镜背主题位置。镜背面布水波纹,或波涛汹涌,或浪层起伏,为神鱼戏水的主题画面作了逼真而和谐的衬托,使画面整体造型流畅,纹饰线条匀密,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此镜无论在铸造技术、还是在纹饰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0)

(铜博山炉·汉)

1972年武威白疙瘩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博山炉。通高25厘米,底座是一个圆形铜盘,中央竖着承接炉身的竹节短柄,炉身呈半圆形,盖为尖锥状山形,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山峦之间有云气纹,若于炉内焚香,轻烟飘缭,山景朦胧,极尽绚丽自然之态。此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1)

(铜龙首柄威斗·汉)

1991年武威市公安部门在打击倒卖走私文物中,查获一件汉代“龙首柄威斗”,据原持有者称:此威斗于1975年在武威市东河乡王景寨汉墓群附近平田整地时出土。威斗红铜质,斗口直径12厘米,柄长18厘米,斗部外形象平底碗,浅腹、宽斜沿;斗柄为四棱形,柄端雕铸一龙,龙鼻长而高卷,龙眼外突,龙角弯曲勾向两侧。整体器形略带绿色,显得古朴典雅,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2)

(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西夏)

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西夏,武威城区署东巷出土。口径9.7厘米,底径5.2厘米,高3.5厘米,重230克。黄金质,侈口,平沿直腹、平底。外口沿有一圈缠枝花卉,花卉凸起,花卉上下各有两圈细弦纹。底内两组纹饰:外圈缠枝梅花,中间为团花。团花以一朵折枝牡丹为中心,周绕莲花、莲蓬、梅花及花叶,花叶脉络清晰,反映出当时精湛的金银手工工艺水平,是西夏金银制作工艺的代表作。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3)

(玉璧·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名称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考古发掘的文物而得名。据考古学家认定,齐家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左右,与中原地区夏王朝时代基本同时。它的分布遍于甘肃、青海、宁夏等部分地区。关于齐家文化的来源说法不一,据权威的观点认为,是由陕西龙山文化演变而来。甘肃考古界的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的内涵虽与中原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其中部分的铜器、陶器也颇受南西伯利亚文化的影响。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4)

(沙井文化彩陶罐)

彩绘灰陶罐是在一座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因其绘画内容独特,绘制精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彩绘灰陶盆大口,小平底,深腹,腹部弧起,素面,外有五道泥条纹,内壁光滑,口部经慢轮修正。盆高22厘米,口部直径39厘米,腹经40厘米,底部直径13厘米,口沿边宽0.3厘米。盆内壁用白色平涂作底色,然后用黑墨色绘制图画,图画黑白分明清晰,线条流畅,用精湛的绘画艺术,在盆右上方绘飞廉,其下有太阳,太阳内绘有三足鸟,太阳下两侧绘有双翼,下绘蛇的躯体,两蛇缠绕在一起,四周云气缭绕。在盆左上方仍绘一飞廉,飞廉下边为月亮,月亮内有蟾蜍和玉免,月亮下侧绘有双翼,翼尖稍曲画手,下画蛇身作交尾状,四周也云气缭绕。从整个绘画和构图平看,这幅图画所表现的是创世之神女娲和渔猎之神伏羲的神话故事。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5)

(彩绘木鸠)

彩绘木鸠,木质,卧姿。双目平视,口中含物,两翼收拢于背部,尾呈平行片状,两足曲伸,中有方形卯,为杖杆接榫处。通体墨彩绘制,从颈至腹绘鱼鳞状羽毛,两翼及尾上部绘鱼骨状羽毛。据《王杖诏书令简》记载:鸠杖为汉代七十岁以上老人所持有。是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的实物资料。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6)

(乾隆款粉彩月季花盘·清)

乾隆款粉彩月季花盘,清,该器物高3.2厘米,直径19.8厘米,底径10.8厘米。撇口,浅腹、圈足,盘内施草绿釉,压印花纹,上有粉彩折枝月季花。外壁有红彩竹叶纹两组,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胎较薄,色彩饱满、艳丽,绘制精细。粉彩又称“软彩”,特征是烧制温度较低,色彩柔和娇艳。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7)

(三彩骆驼·唐)

三彩骆驼,唐,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出土。长35厘米,宽9厘米,高47厘米,踏板21×11.5厘米。泥质红陶,立姿,黄釉,腹背一周有粘釉,一侧绿釉。四足立于长方形踏板上。两驼峰左右微偏,无尾;头上及腮下鬃毛削刻细致,整齐可数。头较小,颈长而粗,四腿长而结实有力,蹄大,体态丰满,神骏矫健。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8)

(至正铜壶·元)

至正铜壶,元,高57.5厘米,口径15厘米。束颈、侈口、圆腹、圈足底。颈两侧饰以铺兽御环,腹部一周饰以云雷纹,底部斜面上铸有阳铭文。造型古朴大方,制作精美,是元代喇嘛教寺院中铸造的供器,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是研究元代喇嘛教及少数民族铸铜工艺和佛教文化的实物资料。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19)

(西夏木版画·五女侍)

木板画是西夏时期人死后随葬时,画在木板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板画,也是西夏葬俗的一种反映。武威西夏木板画,是画师们长期深入西夏社会生活,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用朴实简洁的笔触表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是遗留到今天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对研究西夏绘画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木板画藏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20)

(银锭·西夏)

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流通银锭,在考古史上为首次发现。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我国货币发展史,特别是研究西夏流通的货币,铸银及银币流通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夏的官职,经营货币的机构、衡制等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有10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银锭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著名的文物(丝路文明在武威)(21)

(萨班造像)

萨班是西藏著名喇嘛教萨迦派首领,本名萨迦•班祗达•贡噶坚赞贝桑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藏僧通晓五明称“班祗达”,始于此人,故号萨迦班祗达,简称萨班。1251年圆寂于凉州幻化寺(即今白塔寺)。阔端王亲自为他主祭送葬,在此修建了高十六寻的灵骨大塔,即白塔,将他的骨灰装入大塔之内,凉州白塔寺由此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