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五寨县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标总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着力抓好“五个振兴”,攥指成拳,同向发力,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十四五乡村振兴谋划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十四五乡村振兴谋划方案(五寨五个振兴)

十四五乡村振兴谋划方案

本报讯 今年以来,五寨县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标总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着力抓好“五个振兴”,攥指成拳,同向发力,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基层建设,党建引领振兴。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设置“一办十二组”,为87个脱贫村、1个软弱涣散非贫困村、4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87名。二是增强组织引领。坚持“党建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 企业”“党组织 企业 基地 农户”等形式,推动杂粮食品、中药材、饮品(药茶)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坚持“双五级”治理体系。把党的工作触角和居民管理力量延伸到楼栋、单元,打造“五公里就业产业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住得起。四是强化示范带动。持续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全面提升基层组织能力,申报示范乡镇1个、达标乡镇3个,实现创建全覆盖。

抓强智力汇聚,人才推动振兴。一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出台待遇保障、创业扶持、职称评聘等方面服务人才新政21条,大力鼓励支持全县130余名农林水利类、产业创新类、科技研发类等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创新创业、建功立业。二是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依托校友会、同乡会等民间力量,同步配套土地使用、资金帮扶、创业指导、全程服务等政策措施,招揽100多名“懂农业、爱农村”人才实现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聚焦产业振兴。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柔性引进育种施肥、土壤测量配方、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新型紧缺人才18名。四是扎实推进省校合作。与省内外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中药材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中医药专家工作站等,为高校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搭建新平台,为农业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特”“优”引领,产业带动振兴。一是加强农业发展要素保障,打造特色优势。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打造杂粮食品、肉制品、中药产品等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擦亮“粮裕五寨”区域公用品牌,稳步推进小杂粮、甜糯玉米等五大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县“三品一标”认证73个,产地认证面积38万亩,认证“五寨红芸豆”、“五寨马铃薯”、“五寨黄芪”地理标志3个。二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构建发展“新雁阵”。持续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围绕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引导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7个,家庭农场501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1个,土地流转面积13万亩,同比增长26%。

厚植文化底蕴,文化促进振兴。一是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植农村文艺社团10余家,秧歌、广场舞等乡村文艺队伍100余支,农村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10余支,对10个乡(镇)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完善提升。二是进一步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实现“五个一批”行政村全覆盖。郭家河靖边楼、边塞敌楼等一批乡村人文景区不断发展壮大,乡村农文旅进一步贯通。

推进绿色发展,生态赋能振兴。一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六乱”整治,集中创建3个示范乡、20个示范村、600户示范户,改造农厕600座,实施“美丽乡村”建设4个,常态化保障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二是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5万亩,四旁植树61万株,栽植柠条0.25万亩,发展林下经济0.4万亩,完成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面积5000亩,构建“东西两梁、南北两山”四条百里绿色长廊,形成了闭合的环县生态圈和以通道、园林村、交通沿线、景点绿化为主的内层生态圈。 (本报记者 李 涛)

(责编:董春萍、马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