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放纵不是自由,学会把控才是真正的自由。
当你拿出一本喜欢的书来读,将手机放在一边,打开书的前言,打算认真地去读,却担心是否有人找你,刚写的文章有人看了吗?有几个赞了?于是又拿起手机来看,不知不觉,书还停留在前言,一早上的时间却没了。
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知不觉间就会发现一天下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会长达3-5个小时,甚至是更久,但更可怕的是,每天刷机6小时,你丝毫感受不到充实,却越来越感到麻木、自闭。
即便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放不下手机,坐在沙发前看电视,也总是不自觉地想去摸手机,看书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我们总以为刷手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需求和意愿,其实是错误的,刷手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早已早已被聪明的企业家用技术占领,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就浅读下《手机大脑》,认识下科学技术的“两幅面孔”。
我们热爱新鲜事物从进化的角度讲,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存活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天气变化对狮子行动轨迹的影响,在何种情况下羚羊会完全放松警惕,了解这些,人们就更可能成功地捕获猎物,同时避免自己成为野兽的盘中餐。
回到网络时代,我们不需要为了寻找食物四处迁徙,但这样的渴望依旧存在,于是通过别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使用电脑和刷手机。
有没有感觉到,每当有新的页面跳出时,标题是你感兴趣的,你就会去点开,看了一篇之后,又会不断地去点开相关的新页面,若不是有外界干扰或重要的事情需要及时去做,似乎有停不下来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的奖赏系统被激活,与祖先们置身新的地域或环境搜寻信息的行为是一致的。
肖恩帕克,Facebook创始人、前总裁说,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再放入了一点点的多巴胺。
对此深以为然,早晨醒来眼睛一睁,第一件事就是要找手机,晚上睡觉前也要将手机放在床头柜或者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有调查显示,我们每天碰触手机的次数高达2600次,醒着的时间里,每隔10分钟就会拿起手机看一看,不仅如此,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18岁至24岁人群占50%)会在半夜醒来时也看一眼手机。
大脑热衷走捷径大脑是消耗能量最多的身体器官,在现代生活补充能量不是事情,但处于石器时代的祖先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大脑被“设定”成了与其他身体部位一样的模式,那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损耗,最大限度地高效处理事情,表现出来的就是走捷径。
有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让被实验者听取一些句子,并让他们在听完每个句子后将其记录在电脑上,然后告诉其中一部分人,电脑会将这些句子储存下来,而告诉另一部分人,之后这些内容会被删除。
在记录完所有的句子后,让他们试着说出自己记录的内容,相比另一组,被告知“电脑会将这些句子储存下来”的实验者能够记起的句子更少。
这就是因为,大脑认为反正电脑会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自己无须消耗能量。
一想到信息会被储存在别的地方,大脑就更“懒”了。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其中一组受试者拍下美术馆的作品,而让另一组受试者只用眼睛观看,第二天会给他们展示一系列照片,让他们选出自己在美术馆中看到过的作品。
实验结果显示,相比拍下照片的一组,没有拍下照片、只用眼睛观看的一组受试者对照片的记忆更深。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天刷手机那么多时间,感觉输入了很多知识,但却没有充实感。
对我们来说,知识并不单单是指背诵记忆某些内容,是需要深入地学习,沉思和专注的,而数码时代,我们更多的可能只是在网上浮躁地快速浏览各做内容,并没有给予自己如何好好消化这些信息的机会。
想要有所改变,就先行动起来在和朋友外出游玩或者吃饭时,热火聊天的场景早已被手机取代,似乎只要有手机在旁边,周边的一切事物和对话都会变得黯然失色。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生成的数据有数万亿字节,每分钟有数百万封邮件和数百万条信息被传送,每分钟就有数小时的视频被上传,谷歌搜索次数每分钟达百万次,这个速度还在不断加快,然而需要处理这些泛滥信息的大脑,却还跟1万年前一样。
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本书的作者,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写下了《手机大脑》,被誉为让人睡眠好、心情好、脑力好的戒手机指南。
所以,当你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完全被手机掌控,不能在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需要有所改变,那就行动起来,找寻你想要的答案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