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渠清水连通南北,千里水脉利泽万方。为深入挖掘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的时代价值,日前,“南水浩荡润齐鲁”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实际行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润泽下,山东各市在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讲好“南水北调故事”山东篇。

德州水系(这就是山东德州)(1)

南水北调,源起扬州;一路奔流,水润北国。

南水千里奔流滋润齐鲁大地,造福亿万人民,成为齐鲁人民渴求的“生命线”。这条奔涌流淌的蓝色生命线每年可为山东省增加13.53亿立方米的净供水能力,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成了一时的救命工程,而且已经成为山东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州便是受益城市之一。

地处鲁北门户的德州市,辖2区、7县、2县级市,总人口560万人,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

德州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有大禹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深厚历史积淀。但是德州的“水情”不管是“量”还是“质”并不乐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10,深层地下水氟高碘重、浅层地下水苦咸,83%的区域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

为解决这一情况,德州千方百计引蓄黄河水,但一些县市区因为地势问题,存在饮水难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沿线群众普遍感到,水质好了,水量足了,环境美了。

以武城为例,它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海河流域卫运河下游,引黄末端。全县苦水面积大,淡水面积约334平方公里,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4.7%,多年平均水资源浅层地表水总量为5202.7万m³,可利用量为4486.6万m³,人均占有量为140 m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达4~6 mg/L,是典型的地下水氟超标县。

当地的人民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出现氟斑牙、氟骨症等病症,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随着城市及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形成区域性水位下降,成为德州市深地水大漏斗中的局部深漏斗,漏斗区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此外,伴随水资源不足、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底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德州水系(这就是山东德州)(2)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2015年底,长江水从武城大屯水库进入自来水厂,武城县成为德州市唯一拥有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供水县,既为农业灌溉节省了黄河水,更保证了全县居民的饮水安全,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境内调蓄水库之一的大屯水库,主要任务便是调蓄调引的长江水向德州市德城区和武城县城区城市居民和工业供水。

华鲁集团旗下华鲁恒升是全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之一,尿素、醋酸、甲胺、液氨等产品是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类物资的主原料,产量占总产品的65%。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充足而又符合标准的水供应。

据了解,大屯水库自建成以来,每年为华鲁恒升集团稳定供水2000余万m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5月,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武城县供水工程完工,武城全县居民的饮用水源由黄河水更换为长江水,有效缓解了全县水资源匮乏的局面。

德州水系(这就是山东德州)(3)

不仅如此,武城县还投资3600万元对自来水厂进行升级改造,使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由原来的日供水2万吨提高到4万吨,采用全国领先的絮凝沉淀过滤及深度水源处理工艺,彻底解决了武城全域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实现了城乡24小时不间断供水,覆盖县城和393个行政村,让全县40余万居民随时喝上安全、卫生、健康的放心水,周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也得到持续改善。

南来之水,注入德州的千家万户,再然后,悄无声息地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改变了千百年来本地人饮用高氟苦咸水的历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德州水系(这就是山东德州)(4)

德州水系(这就是山东德州)(5)

来源:鲁网

记者:李秀娟 编辑:刘晓婧

校对:吴奕萱 审核: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