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1)

编者按赵本山的《乡村爱情8》仍然在“后期制作”中,但荧屏上并不缺乏农村喜剧的供应。黑龙江卫视正在播出的《大村官之放飞梦想》就是一部地道东北风味的农村剧。导演刘流和周英男都是曲艺演员出身,由栏目剧到电视剧,渐渐成长为幕后主创。在这部剧中他们也身兼多职,刘流参与了台前表演,周英男主导了剧本创作。这部剧究竟有何特色?探讨了哪些问题?运用了什么喜剧技巧?请看影视独舌的分析和采访。

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2)

农村题材电视剧花开三朵。

一类是在乡村带头人的引领下,农民发家致富的故事,以《刘老根》《阳光路上》为代表;另一类是发家致富的事居于次要地位,对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小缺点、小矛盾夸张式演绎,以《乡村爱情》系列为代表。第三类是史诗型农村剧,以社会观察家的目光审视三农问题,或做60年纵向呈现,如《老农民》,或聚焦某个时期断代呈现,如《平凡的世界》。这一类文学性最强,切入问题最深,成为经典的可能性最大。

这些年,东北笑星群一直是春晚小品队的主力,东北腔也因为喜剧的辐射力而成为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方言。实际上,在小品和段子的呈现中,东北话早已是官方语言。这要归功于一代代东北的相声和小品演员对传统喜剧技巧的继承,和结合生活不断进行的刷新和创造。《大村官》的编剧周英男长期从事喜剧写作,导演刘流是相声演员出身,又在栏目剧和《乡村爱情》系列中修行多年,这部剧虽然没有启用大牌演员,但喜剧的十八般武艺全招呼上了。

在刘流的喜剧创作中,口头禅是屡试不爽的法宝。在他主要是做演员的年代,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是《乡村爱情》中的“刘大脑袋”,这家伙有一句口头禅是“必须的”。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董事长助理,他在其他员工面前是颐指气使的,但到了董事长面前就永远只有三个字:必须的。就这三个字,制造了如影随形的喜感,同时也成了全国人民的通用语,在任何场合宣明“有条件要执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的决心。他还演了一部不大成功的《关东大先生》,他所扮演的“贝勒爷”也有一句口头禅:问题不大。管他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决了堤,他老人家气定神闲四个字:问题不大。同样有一种口头禅一出如见其人的感觉。

现在刘流主要是一个导演了,口头禅这种塑造人物的简便方法被他大面积推广。《大村官》中,他所扮演的丁胖子一张嘴就是一句语焉不详的“那你...”。不要小看这个含糊其辞,可以表示赞叹不已,可以表示不敢苟同,可以是敲竹杠,也可以是耍滑头,反正万用万灵。自然,这也是被其他人调侃的话把,就像刘大脑袋脚上的那块铁被董事长的公子反复嘲笑一样。

丁胖子的老对手周老鬼也有一句口头禅:“我听书记的”,这是“必须的”在新环境中的变种,效果分毫不差:唯上,听话,曲意逢迎。马大山同学不知是不是马大帅的弟弟,他比马大帅混得好多了,是村里的首富,一张嘴就是“我什么身份能XXX”。葛二雷同学不知道是不是葛二蛋的后代,但在控制情绪这件事上显然差很多,他的命门是“花花跟浩然好了”,一听就五内俱焚,小脸通红。虽然没有口头禅,“运气狮吼要上房”的三件套是一样的功用。

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3)

口头禅为什么会有神效?因为它抓住了人的某种习性,有种不分青红皂白直达真相的力量,荒诞而趣致。喜剧的要害在哪儿?创作者和观众要建立一种默契,你放出去的招才能击中观众。这种默契建立在共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储备中。同时又要进行喜剧化的重组,通过夸张变形出乎观众预料,他们才会觉得有意思。

比如说,剧中反复出现的“白条顶账”桥段。甲欠了乙钱,乙欠了丙钱,乙直接用甲给的欠条到丙处了账。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麻将桌上有,只要人不下桌,这钱跑不了。可是现实中除了黑社会,没人这么干。因为三角债最难清理,如此转账就是扯皮的前奏,非要这么干就是欺负人。但它恰恰是喜剧的材料,《大村官》中的丁胖子、葛二雷、朱二这仨活宝,通过这个“资本运作”的方法,整出了无穷的噱头。就这么个白条顶账的桥段,正着用,反着用,斜着用,每次都有不同的笑点。它的确荒诞不经,可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和艺术的真实,颠来倒去挺好玩。

刘流和周英男的团队擅长“小题大做”,生活中的一星荒诞被抓住之后,绝不轻易放过,煎炒烹炸各式加工,不断上桌。反正,老五就是分不清“丹顶鹤”和“鹤顶红”,二雷就是不分清“打折(ZHE)”和“打折(SHE)”,马大山就是分不清“泳衣”还是“大裤衩子”,丁胖子敢在烤串馆子里自备酒水,二雷就敢跟叔收“开瓶费五块”...

在情感线上,二雷爱花花,花花爱孙浩然。老五爱桂珍,桂珍爱高原。包围爱袁妙珂,袁不大乐意。大志爱马兰,马大山不乐意。反正就是心想不能事成,不是有内部阻力就是外部干涉。我们还见到了“老村长”,见证植入的力量。也看到了两位酷似刘德华的演员演了父子,闻到一丝综艺的气息。

发家致富是不能没有的活思想,爱情磨难也是不能没有的家常菜,真正的绝活儿是那些似乎信手拈来,其实精心设计的语言游戏和形体笑料。刘流和他的团队在打造了一部重庆火锅搭配东北乱炖的《傻儿传奇》之后,又回到了熟悉的黑土地,运用熟悉的创作和运作方法,带来了《大村官之放飞梦想》。这部剧轻松愉悦,其中的诸多喜剧技巧,值得研究,可供参鉴。

文/李星文

【独舌访谈录】

周英男:没必要对网络剧闻风丧胆

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4)

独舌:农村剧中有《刘老根》式的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喜剧,也有《老农民》式的带有反思性质的正剧,《大村官》属于哪一类?

周英男:个人觉得大村官应该是两者类型都具备了。既有主旋律喜剧,也有可供反思的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个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只能归为一类,我们更接近于《刘老根》的类型。

独舌:东北笑星占了全国喜剧明星的一半还多,为什么?东北人有特别的喜剧细胞么?

周英男:东北人独有的幽默是“血淋淋”的幽默方式。通常我们在结构包袱的时候会总结为“三翻四抖”,而东北的幽默 直接就抖了,不要铺垫,更会使观众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东北喜剧能够被全国观众认可,首先感谢立法时把普通话定义为北方话为基础,这样东北人的北方话可以被全国人民听懂;第二,要感谢前些年以赵本山、黄宏、潘长江等为代表的笑星,在春晚不遗余力的普及东北方言和东北式的幽默;第三,东北人的开朗热辣性格,语言的方式,给东北喜剧提供了土壤和生命力。

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5)

独舌:《大村官》里最得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

周英男:如果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触及了一些敏感的,很多现实主义题材不敢直面的问题。比如《大村官1》中的为了节约土地村里迁坟,《大村官之放飞梦想》中的合并村庄和土地流转中的拆迁工作。土地已然成为了现阶段中国发展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口众多,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怎样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把农用地转变性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又让农民无后顾之忧,是每一级政府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如果说遗憾,当然很多,如果有更多的预算,更长的周期,我们会在剧本、拍摄、场景、演员等诸多方面精益求精。有很多情节和处理,我们知道还可以更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总是留下遗憾。影视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

独舌:当下电视剧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周英男:不止电视剧,当下我国好多行业的弊端就是一切向钱看,电视剧产业同样。都关心收视,有了收视排名,提升平台后,电视台的广告就值钱了,所以电视台和剧组就签收视率。收视率不同,出品方的收入就不同。有些出品方为了夺取收视率,抓观众眼球,在演员和剧情方面无所不用其极,就出现了诸多的雷剧,让人瞠目结舌。并且,这里也蕴藏腐败和内幕。收视率统计是不透明的,样板又不是大数据产生,这里文章很大。不过,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电视行业的腐败也已经露出冰山一角。我们期待行业的公平公正,这样才是培育艺术的温床,才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关于电视剧大村官(大村官喜剧技巧分析)(6)

独舌:浙派电视剧的数量和影响力仅次于北京,有什么特点?

周英男:跟浙江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影视剧行业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视剧的产业又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当然,还要有正确的甚至超前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浙江做到了。

独舌:艺无止境,你的编剧、导演技巧有哪些还需要补足?

周英男:一切行业从熟练工到成家成名,最后拼的还是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涉猎更多学科,开拓视野,是鄙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独舌:对网络剧怎么看,狼是否真的来了?

周英男:网络剧现在劲头正旺,发展前景可观,但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内容实在是教坏年轻人,这个市场还需要加强调控 。我们也相信网络剧市场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正规。至于狼是否真的来了,我认为没必要闻风丧胆,毕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受众群不尽相同,操作模式也大相迳庭。百花齐放吧。从我个人美好的愿望来看,如果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把雷的、传奇的 、演义的都给网络,把正能量的、主旋律的、纯艺术的留给电视,把网络剧做成高原,让电视剧成为高峰,就完美了。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吧!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