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

□邹安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百年前,眼看自己栖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诗人杜甫双泪长流,仰首问天,从此书声琅琅,一叹千年。

西岭雪山下,一条小河涓涓而出,汇聚成江。它一路奔涌而来,绕过高山和草地,流过平原和村庄,来到了一个诗情喷发的地方,写意出那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骨,又奔向远方。

涪江,在中华的大地上,穿过四川遂宁一个又一个村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展露着今日的芳华。

溯源而上,只见美丽的小山村里已经安居乐业的村民们,满脸笑靥,犹如一朵朵浪花,翻卷出时代的浪潮,回应着久远的呐喊:天下寒士俱已欢颜。

安居居房地产(安居居安)(1)

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新貌。李四海摄

A 绿映桃花河

深冬,蜀地四川,大地一片萧瑟。从遂宁东出,一直向射洪市行驶,不多时,就与流经此处的涪江相遇而行了。

恰此时,阳光从天宇倾泻而下,雾霾渐渐消退,眼前的风景挣脱冬的桎梏,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江水绿蓝如绸,却又波平似镜,拥吻着涪江古渡,与岸边鳞次栉比的高楼相衔,让这里的山和水都露出本来的面目和容颜。

江中小岛上,几只水鸟掠过翅膀,朝着江的那一边飞远;江边沙滩上,一块块整齐的菜地似“画”好的棋盘,菜苗迎风茁壮成长;江之上是连绵的丘陵,树们沉默无语,却又青黛如墨,给萧索的冬天增添了许多的温情和暖色。

不多时,这如画的风景就被山河划分,其中一条小河侧身而出,离开涪江母亲的怀抱,牵引着人们奔向射洪市香山镇桃花村。

恍惚间,犹如走进了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面前是一片广阔平整的土地。而那“画”好的棋盘似的菜地,就跟着小河一直延伸到了桃花村。

小河故此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桃花河。

安居居房地产(安居居安)(2)

乡村桃花盛开,美景如画。曾晓梅摄

翘首远望,桃花村后面依然是绵延的丘陵,像绿色的巨人,伫立在天地间,把桃花村紧紧地搂在怀里。

整个村子屋舍俨然,粉墙黛瓦。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村庄内有着设施齐全的健身场和篮球场等,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世人:这里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理念和梦想的乡村,是归隐于青山绿水的桃花源!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桃花村本来的模样呢?

忆往昔,行也难,住也难。

今天,桃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往事,眼角总是不经意间就会湿润。流淌的岁月像桃花河,把桃花村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沉积下来。

“山高坡陡,很多人家住在山上,住的还几乎是土坯房,年深日久(时间)就成了危房,屋顶漏雨、四壁透风;交通也不方便,虽然到县城只有十几公里的路,但是因为路不好,遇到下雨天更是恼火,沾一脚稀泥巴。所以有些老年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

村支部书记赵远清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见证了村子从贫穷落后的面貌到今天的焕然一新。

从2017年开始,遂宁市着手整治农村土坯房,桃花河村成为首批试点。

经过前期紧张的摸排,遂宁全市土坯房共有85053户,其中射洪市就占了相当重的比例,有36161户。经过专家鉴定,桃花河村建在山上的房子全部是D级危房。

诚如行医,对症下药。面对如此棘手的现状,射洪市相关单位摸索出了几套整治方案,并一一施行。

倾倒的墙垣、残存的房舍、丛生的荒草……那些废弃的村小学校、村办工矿企业等,很快被清理出来,首先把它们纳入集体资产,再将原有的办公室、厂房和教室等改建,装饰成温馨的家园,统一安置村里的五保户,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部分外出打工村民心底保有一份牵念,村里在他们原有的住房基础上,加以维修和加固。在住房保障方面,又分别采用拆旧退权和拆旧留权方式:针对部分打工者不想再回农村居住的现状,村里就把他们的房子拆了恢复成耕地,并签订协议补偿其退权费用;还有一部分人想将来回村养老,就保留其宅基地的使用权。这种方式机动灵活,受到打工者的普遍欢迎。弃权每户每平方米按169元折算最高不超过30000元补贴,留权每户每平方米按30-50元最高不超过4000元补贴,如果一户人家有违法宅基地,就把多余的拆除,只保留其中一个。

山清水秀的桃花河村,有些村民祖祖辈辈居住于此,他们因各种原因难舍故土,实在无法搬迁到新村的,村里就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采取原地整治维修加固和拆旧建新的方式,这样村民们仍然可以住上安全牢固的好房子。

2019年10月,当所有土坯房改造的房子集中建设好后,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亩亩绿色健康的特色农业生机勃勃,一张张纯真朴实的脸庞喜笑颜开,桃花河新村成了桃花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里完成土坏房整治135户,聚居点现已安置贫困户19户56人,新村水、电、气、光纤全通,公路也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另外还修建了4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完善了文化室、卫生室、党员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相关功能。”赵远清介绍说。

红的番茄、白的萝卜、紫的茄子……山岭下、小河边,齐整整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分外壮观。它们就像枕戈待旦的将士,给冬日的大地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桃花河村探索出的新模式:因地制宜,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模式,把住房建设和农业产业相结合,成立“绿农”合作社,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参与,完成了桃花河新村的改造建设。

安居居房地产(安居居安)(3)

射洪市文升镇广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貌。 黄铂晶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桃花河村村民做梦都不会想到: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股份,不但年底分红得了利,平时务工还可以挣钱,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业主李海林来自重庆潼南,他对自己相中的这片土地很满意。为了扩大蔬菜种植事业,2016年8月,李海林顶着烈日,开车沿着涪江考察,终于找到心中的桃花源——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的桃花河村。

赵远清说,当时全村人口1304人,共有7个组,其中在外打工的就有430多个,撂荒地200多亩。成立“绿农”合作社后,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辣椒、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人均增收1300元。

截至2020年,桃花村60户153人全部脱贫。

今天,桃源深处,欣欣向荣:桃花河村新建大棚蔬菜70亩,冻库300立方米;新增露天蔬菜100亩;因地制宜发展林业,400株桃树栽种在100亩坡地上;该村采取“农户 公司 村集体”合作的模式,栽植7000株毛叶山桐子,土地流转率达到86%。

沿着桃花河往上走,满眼的绿,成片的蔬菜基地里,各类时蔬长势喜人。

绕过基地,几棵芭蕉、一丛青竹林的掩映下,一座洋房引人注意。

这是桃花河村1组余志兵的家。此前,他家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通过土坯房改造,拥有了现在漂亮的洋房。

此时,余志兵不在家。他的妻子陈小蓉见有人来,赶紧端出一筛子花生,笑盈盈地站在院坝迎客。

说到过去,陈小蓉感慨万千:“以前房子,遇到暴雨天,到处漏水,家里的坛子罐子都得拿出来接雨水。”

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嫁到这里是1997年。当时,家里的牛圈是用竹篾编的,上面搭的草棚。牛圈旁边是三间陈旧的瓦房。一次刮大风,墙上的泥巴掉下来,丈夫的奶奶陈朝珍正在墙脚剥玉米,差点儿被砸中。

“以前房内的地也是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老鼠洞。结婚的时候陪嫁了一个柜子,一到夜里,老鼠就在柜子里钻来钻去的。”可如今,不一样了,家里的房屋安全又宽敞。此时,小女儿正在房间里安心地写作业。

洋房旁边,是即将拆除的那几间土坯房,像历史的镜子,也像见证人,历经风雨的侵蚀,还带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桃花河村的故事。

B 一路梅花开

天地之间,时序寒冬,但久违的阳光刺破云层,映照着川中遂宁的这一方山水,温暖而明亮。

从空中俯视遂宁射洪市文升镇的山形地貌,山山合围,中间是峡谷。一条名叫古井溪的小河自此涓涓而出,穿过古镇,在沟壑中蜿蜒前行约十余公里,与流经射洪城的涪江汇合后,才潺潺东去。

尽管已是寒冬,但此间群山依然苍翠。山林之外,种满了各类果树。盘旋而上的村级公路边,一丛丛腊梅树迎风而立,小小的黄色花蕾里,正释放出幽幽的香气,浸染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们这里俗称是四川的小九寨沟哟,现在风景好得很!”

说这句话的是文升镇广龙村村民的梁金全。生于1956年的他,个子很矮,身材瘦削,脸庞黝黑,头发已经花白,额头上爬满了皱纹。但他说这句话时,腰背不自觉地往前挺了挺,发自肺腑的笑容袭上额头,仿佛就要抹平岁月带来的痕迹和往事。

看得出,他是打心眼儿的高兴与自豪。在他的身后,是布局井然的文升镇广龙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此时,正是下午三四点钟,明亮的阳光沐浴着山林,也投射到这一排排崭新的房舍,一畦畦整齐的菜地。村子似乎被阳光和笑容点染了冬色,如画般写意,悠然自得地挂在半山腰让人欣赏。

安居居房地产(安居居安)(4)

村民精心布置新居。黄铂晶摄

回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历程,广龙村党支部书记王荣江内心不平静:从2017年下半年着手筹建,至2018年4月破土动工,光选址这一项工作就大伤脑筋。最终选定的这片土地,面积有29.8亩,还是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评定下来的。

这些搬迁户,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修建的土坯房,涉及广龙村的1组、22组和25组等。他们紧靠大山,时常遭遇泥石流和滑坡等威胁,生活苦不堪言。如果遇到群英水库上游的黑水河涨水,更是危及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为修建群英水库,被水淹没了大量耕地的广龙村,土地变得非常金贵。村委会便以置换的方式解决房屋占地问题,以租赁的方式解决搬迁户种植和生产用地问题,用货币补给占地农户,按照每亩土地600元折算,每三年上浮5%,皆大欢喜。

村民们的搬迁房采取限额自筹、政府兜底的方式,最终符合条件的有37户贫困户共122人,梁金全家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证不耽误工期,同时保证建房的质量,村里专门成立了建房工程监管理事会。经过群众自主推荐,成立了包括社员代表、党员代表、易地搬迁户代表等五人组成的安监小组。

梁金全是搬迁户代表,为了住上好房子,他工作很认真。有一次他发现安装好的水管不合格后,立即向安监小组提出了更换的申请,此举也得到施工方的重视,年底房子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当年春节,全村37户人如愿以偿搬进新居,梁金全也圆了多年的住房梦。

“新房子有75平方米,两室一厅,厨房和卫生间都好,很方便。”梁金全的妻子何清春身患残疾,正坐着轮椅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晒太阳。院坝里的木架上,晒着她刚从山下场镇买回来的香肠和腊肉。

“梁金全家以前很困难,住在16组,是全村最高的地方,俗称帽儿顶。妻子还是他‘骗’来的,直到易地扶贫搬迁前,她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村支书王荣江说。

说到妻子,梁金全赶紧站到她身后去,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羞怯地笑了。也难怪,父亲失明,母亲失聪,当时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差,一晃36岁了还没人来提亲。当时全靠他一个人种庄稼来供养父母,十天半月,才敢买最差的杀口肉吃一顿,穷得连交电费都要借钱,哪家父母还愿意把自家姑娘往“火坑”里推呢?

何清春是广龙村5组的人,因十几岁时上山割猪草,被毒蛇咬伤,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就在梁金全35岁那年,有人撮合他和何清春过日子,但是何清春父母却很不愿意。

为了成家,梁金全厚着脸皮到邻居家借了几百斤谷子放在粮仓里,又借了几只鸡鸭关在院子里,这才过了丈母娘和丈人的眼,勉强同意将女儿嫁给他。

婚后,夫妻俩很快生下女儿,两人尽心尽力建设着小家庭。1993年,懂事的女儿外出打工挣钱,眼看家庭就要好起来,妻子却在2004年瘫痪了,类风湿性疾病折磨得她几欲轻生。

梁金全只好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同时筹钱为妻子治病。

忽如一夜春风来,适逢国家开展精准扶贫。2014年,梁金全夫妇俩被纳入低保;2018年11月25日,全家人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新居。

搬进新家不久,村里组织富余劳动力组建“伦强种养专业合作社”“玛倩家庭农场”“欢鑫药材基地”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并和村民们签订长期合同。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和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患病后,何清春瘫痪在床,不敢外出。场镇虽然相距不远,但似乎山下的热闹和繁华与她无缘,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面繁华的世界独自伤神。

她万万没想到:2012年,市残联专门给她配了轮椅,可以出家门在院坝活动了;2016年,市残联又给她配了更高级的轮椅,终于可以到家门外的空地呼吸新鲜空气了;2018年春节,全家搬到新房子后,何清春居然可以摇着轮椅,沿着村级公路直接通往场镇,随时可以去赶集了!

阳光下,何清春穿着女儿新买的衣服,摇着轮椅前行。她说从家门口到文升镇,上下自如,因为轮椅后面有自动控制的装备,只不过下山的时候要慢慢的,这样还可以看路上的风景。

一路梅花开,悠远而清香。

快过年了,腊肉和香肠是何清春亲自去场镇买回来的,老两口在等着远方的女儿回家过年。女儿在外发展得很好,家里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家三口穿着唐装拍的全家福呢。

阳光下,豌豆苗缠绕着篱笆,腊梅花静静绽放,大爷大妈们晒着太阳……小村庄宁静而祥和,像一幅山水画,挂在深山每个人的心上。

安居居房地产(安居居安)(5)

村民在新居过上幸福生活。李四海摄

C 幸福村之星

天气晴好,光华万里。

涪江之上,射洪以东,一条宽阔而平坦的乡村公路,在群山沟壑间逶迤而上,直抵青岗镇的幸福村。

幸福村建在一个山丘上,处处阡陌纵横,山环水绕,像乡村的眼睛,守望着周围的大地。

极目而望,村子两边地势开阔,林木青翠。当中是一湾山水,串起了层层错落的梯田,宛如少女的腰带,渲染出无尽的风情:褐色的稻茬一行又一行,显露着丰收的韵致;一群白鹭飞处,一块又一块的冬水田泛着清光,倒映着岸边的树、房子……

青山绿水中,幸福村的房子错落有致,有的上面还描绘着淡淡的山水画,清新典雅。

聚族而居,乡邻乡亲,这是中华农村历来的居住传统,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后,村子在进行危房改造时,就有意识地针对性选址,最终把居住于山崖危房的18户人家集中安置在了这里。

也不知道祖上是何时迁居于幸福村的,幸福村村文书陈元德出生于幸福村,此前却并未感受到生活中拥有什么幸福:山高水远,房子破烂,出行困难。

2016年9月,当金灿灿的稻谷铺满原野,正是丰收的季节,幸福村的人迎来了一件震惊全村的大事——危房改造。

危房改造,最先开始的是幸福村陈家嘴。村民罗国华家就住在这里。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她,似乎总是命运多舛:自幼残疾(二级);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不久丈夫又患病去世……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候,政策春风从山外吹到了陈家嘴。

为了保证建房质量,射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李岚干脆把家搬到了村里,成为了幸福村的一员。

“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房屋质量进行安全鉴定,建立市(县、区)、镇、村各级危房改造质量安全巡查机制,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农村工匠成立建房委员会,设立实体核验组,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以技术作支撑,为以后的乡村振兴作储备。”李岚如是说。

就在那个秋天,居住于此的7户人家,开始陆续拆迁到集中安置点。当年除夕,就在中华大地千家万户举杯共庆新春时,陈家嘴4户人家乔迁到了新居。

2018年10月,国庆节期间,陈家嘴又有3户人家,连同安乐寺边居住的7户人家,共同乔迁到危房改造后集中安置的新村里。

相对于危房拆迁安置,还有部分村民为着祖辈的传承,不愿搬迁,村里就在他们原有房屋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维修。原则是保证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村民谢群芳就感受到了这样的温暖。丈夫生病后,失聪的她独自扛起了家里的重担。村里就在她家危房的基础上,维修加固,修旧如新。

历史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让祖祖辈辈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在射洪市的危房改造中,共有10426户人家享受政策福利,补助超过1.5亿元。其中鉴定安全为6847户、保障安全853户、改造安全9265户,做到住房安全有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靠大家奋斗出来的,更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这样的信念,幸福村的男人们深有体会。

为了保证房屋的质量,同时培养本土的农民工匠,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射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参与修建房屋的农民工集中培训,持证上岗。

农民工匠技能培训采取“2 2 N”的督导方式,即住房城乡建设局指派2名业务人员负责政策、业务及资料检查,2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房的改造进行施工指导。

这样一来,不仅保障施工质量,还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老百姓也更加放心,真正做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四年来,幸福村共培养1043名技术工人。

村民马在模是第一批拿到工匠资质人员,他通过在周边建筑工地打小工的机会,逐渐转换角色,继而开始包农户的房子修建,家里的债务也还完了,既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又提高了经济收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住上了好房子,还得有好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支撑,党员们率先垂范,开启先锋模范作用。村支书沈继金介绍:幸福村有党员49名,村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践承诺”活动。根据党员特长,将党员分为“产业、环境、文明、治理”四个小组,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几年来,幸福村发展菩提500亩、水产养鱼120亩、中华蜂200箱、边角种紫叶李100亩,集体经济收入34万余元。今年光伏发电收入12000元。

这无疑为幸福村的村民们开启了一扇“幸福”的窗。

村民何仁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身体残疾的他,最初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危房改造让他圆了安居梦。

住在幸福村的新房子里,抬头能看见山,低头就能望见水。春来冬去,花开花落,乡村风景别样美,看着看着,何仁祥的心里便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和念头。

“新房住着身上暖,政策这么好心里也暖。”何仁祥脱困自强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恰此时,农民夜校、农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也点燃了何仁祥的脱贫致富梦。万丈高楼平地起,他从基础学起,不懂就问;又从小事做起,开始发展种植养殖业。

天道酬勤,生活给予了何仁祥丰厚的回报。他的技术越来越好,又通过广播电视,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调整种植养殖思路。

与此同时,他还和几个村民组成“翻瓦防漏工程队”,爬梯上房翻盖小青瓦。很难想象,一个仅靠双手支撑身体才能勉强行走的残疾人,居然能上房翻瓦了!

一边是自己勤劳肯干,一边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成为何仁祥幸福生活的“双支撑”。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自强脱贫典型人物。

“每年养4头猪,几十只鸡,还种了玉米、红薯、蔬菜,上半年通过种植养殖毛收入1万多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何仁祥的话里透出自信和满足。

2018年,他被射洪县委县政府评为“脱贫光荣户”;2020年,何仁祥被评为遂宁市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闪亮的证书,映照着何仁祥精彩的人生篇章。

为了倡导美好的新农村生活,幸福村以此为契机,在村民们中间开展了“明星”选举评比,共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勤劳致富之星”“自强之星”“孝德之星”“育才之星”和“最美家庭”。

身残志坚、与人为善的何仁祥深得人心,连续两年被村民推选为“自强之星”。

山河日月换新颜,幸福村里说幸福。身为幸福村人,村文书陈元德见证了幸福村的发展,闲暇,他最爱做的事便是记录发生在这里的一切。

D 金井润心田

涪江由远而近,从雪山一路奔腾而来,像玉带一般,绕过山川和大地,维系了蜀地腹心的遂宁,才孕育出这一地如此丰厚灿烂的人文和酒文化。

悠悠岁月情,滴滴浓情香。

一条笔直的八车道快捷交通要道,把遂宁市船山区的桂花镇金井村连接,让久居乡村的人们猛然间惊醒:咋个一夜之间变成城里人了呢!

金井村位于桂花镇南部,辖7个组,共有668户2057人。曾经偏僻落后的金井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74人。

熊祚科是贫困户中的一员。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一直保存着一张老照片,那是记者在2015年拍摄的。照片里,熊祚科正蹲在低矮破败的土坯房前,他茫然地望着远方,满是辛酸与无奈。

但是,祖祖辈辈世居荒野远郊的两千多名村民,眼看着脚下的道路在渐渐变宽、变通畅……

如今,城南高速、遂回高速,遂宁至大英县的快捷通道及其到桂花镇的连接线穿村而过,金井村距桂花镇场镇1.5公里,距遂宁城区也仅需要10余分钟的车程。

山的那一边,不再遥远!

站在快捷通道与金井村的岔路口伫望,社区、医院等建筑物灰白相间,布局合理。它们的外表可能也被乡村艺术家们装饰一新,一幅画、一盏灯、一个标杆……像新生的少年,气势夺人,惹人眼球。

进村的灯珠上,大红的标语十分醒目:军民鱼水情!

原来金井村组建了一支多达46人的退役军人志愿队,那些曾经在一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们退役后,又积极投身到了护卫村子建设的队伍中。

走进金井村,似乎就走进了城市的后花园。直通社区的水泥通道整洁干净,两边栽种些许花草树木,粉的红的开得正艳,在昭示着新春的来临。

花树之下,胡豆叶苗青,油菜花儿黄;再之下是鱼塘,一溜儿排开去,勾起人无限的想像和欲望,好一个美丽的乡村画卷!

阳光下,晨风中,草木混合着泥土的清香,在金井村的空气中飘逸,

引导人们想要不断前行,去往那一户户白墙灰瓦的农户人家。

背靠青山,前临小河,一抬脚似乎就可以进城,鞋不沾泥衣不沾灰。最关键的是,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内,冰箱、液晶电视机、天然气灶、油烟机等一应俱全,熊祚科眉眼里满是喜悦。

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做事的干劲越来越大。“土地流转后,我在专业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8000多元。”即使面对生人,熊祚科也能谈笑自如,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着冬日的暖阳,召唤着新春的到来。

阳光暖暖的,透过窗户,照在脱贫户刘小华的脸上。此刻的她,正在准备过新年的食材,忙得不亦乐乎。2018年10月,刘小华终于搬进了期盼已久的两居室新房。

新年新气象,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年49岁的谢义忠,膝下有一双儿女,妻子患心脏病,需常年用药。两年前,一场滂沱大雨刮倒一棵大树,而树干将他家老屋压成D级危房。2017年4月28日,作为金井村易地扶贫搬迁户,终于搬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抚摸着新房内的家电和家具,梦想就像墙上的画儿一样,变幻着绮丽的色彩,耀亮着谢义忠的眼睛。“等到年底再给儿子娶个媳妇就更好了。”

安居,居安!

金井村第一书记林文君心里装着一本账:自2016年以来,村子实施土坯房整治、危房改造、风貌整治85户;新村聚集点集中安置村民89户;渠系改造800米;修建产业路0.72公里、村组道路13.8公里;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广播实现了全覆盖。

2014年,金井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金井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金井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金井村真的很吸引人。曾经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对重庆的夫妻开车从这里经过,被漂亮的居民住宅楼外观吸引,还专门下车到村子考察,想在这里买一套房子。听村民说房子只能租不能卖时,他们还很失望。”年轻、干练而又不失稳重的村支书漆建自豪地说。

村民龚一兴就是这样,因修路占地,享受政策搬迁到新村后,因为一双儿女都在毗邻城区的桂花镇读书,去接受更良好的教育,他就把自家空闲的房子租出去,然后再用这笔钱在场镇里租住房子,在场镇做生意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金井村,无疑在遂宁城市和乡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乡村嘉年华,浓浓盛世情。

年关将近,天气晴好的金井村,曾几何时,吸引了大批城区的人来“串门”。

唱歌、跳舞、拔河等,一时间,金井村文艺队闪亮登场,好不热闹!

阳光四溢,一枝一叶总关情。金井村沐浴在一片金光中,喜庆的乐曲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年一度的“迎新年引乡贤助振兴”坝坝宴活动开始啦。

上午9时58分,鞭炮声起,杀年猪的表演正式开始。4位村民身着屠夫服饰,将年猪按在了砧板上。围观市民立即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满满的年味儿。

丰收是金井村过年的主题。

锣鼓声中,大红的绸布在飞舞,“以购代扶”活动也正式拉开帷幕,摆在广场上的土鸡蛋、土鸭子……村民们的土味食品很快被一抢而空。

恰此时,热烈的拔河比赛将迎春活动推上了另一个高潮。您瞧,大人小孩齐上阵,“两军”对垒,呐喊、加油声此起彼伏,在金井村的上空回响。

逛一圈新村,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的文化和康养建筑体。漆建说,金井村现在已经建成400平方米村级综合体,配备文化室、图书室、“妇女儿童之家”、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院坝以及康健设施,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另外,还建成了总投资700余万元集医疗、养老功能于一体的桂花医养中心,收住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79人、社会养老人员4人,提供医疗和康养服务;建成65平方米卫生室1个,小病可以不出村就能得到治疗。

耕读传世家,最是书香能致远。一点一捺、一横一撇……笔墨飞处,芳华永恒。除了以上各种活动之外,村委会还请来了书法爱好者,在现场给市民们书写春联,传承着久远的中华文化;志愿者们也在现场给老人们理发,让村子里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爱心在延续。

临近中午,医养中心也快开饭了,志愿者们正在给老人打饭。吃的排骨炖猪脚,香味溢满了每一个房间。

乡情,乡愁,是一根长长的丝线,也串联起了金井村和远方游子的心。

“去年春节回家,看到那么漂亮的金井村,我愣了很久,差点没认出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作为金井村土生土长的人,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返乡回家的杨波激动不已。据他介绍,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来过,如今看到金井村的变化,也想要返乡创业,发展果园经济,带动金井村的村民一起致富。

在村子里的果园里,有几个村民正在弯腰除草。村民刘元康便是其中之一。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都是志愿的义务劳动。

为什么干活的村民都是义务来参加呢?谈起大家伙儿的工作激情,刘大爷十分感慨。

他说如今能住上小洋房、过上好日子,都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年初得知村里要搞乡村治理时,他第一个就报了名。

漆建很高兴,除了刘大爷自愿报名参加义务劳动外,村里还有100多名村民也积极加入到乡村治理工作。现在,村里只要有种树、除草等环境治理工作,村民们都踊跃参与。

致富不忘党恩!

2017年12月25日,一场“感恩之星”表彰会在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举行。杨树生、刘帮平等5名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被评为2017年度金井村“感恩之星”。看到乡亲们喜气洋洋地拿着大红的荣誉证书,不甘落后的村民肖荣贵决心用行动向“民星”看齐!“今年,我也要去拿这个星星!”他发誓道。

7年脱贫攻坚战,金井村围绕“党建引领促脱贫、产业强村助振兴”主题,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强组织、兴产业、和多邻、富百姓”的自主发展之路,逐步勾画出“美丽生态、村和业兴、宜居幸福”的乡村画卷。

这些年来,金井村引进了四川可士可、中泰沣耘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种植1074亩,437户受益户户均累计增收土地流转金约5000元,并带动村民50余人通过就地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建成的可士可、中泰沣耘柑橘、葡萄种植项目、林辉专业合作社垂钓体验项目、金桂苑农家乐项目,以及在建的矿泉水厂、川渔鱼菜共生、山中时光亲子农场等项目,有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100余人就业,今年村集体增收达到12.6万元,超过前3年的总和,从而使全村经济由“输血式”走向了“造血式”的良性发展模式。

2018年1月,金井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四好村”,同年被确定为遂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2019年12月,金井村被中央农办、中宣部等5部门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金井村的村头,有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那是村子名字的由来,也是村民们长寿的缘由。但现在,金井村的每一个走过它身边的人,都会感念党的恩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邹安音,鲁院西南第五届青年作家班学员,鲁院四川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员。作品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出版散文集《心上青居》《菩提花开》。)

本文来自【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