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北山晕古村落:一座天然影视城

常保玉

在榆黄公路进北山晕村的路口旁立一巨牌,上大书“北山晕影视拍摄基地”,特别引人注目。

有关剧组至今已经在这里拍摄了三部多集电视连续剧:《战斗的青春》《山菊花》《匪娘》。这几部剧的时代背景集中在清朝末民国初和抗战时期。拍摄选景当然要吻合那个时代的建筑和外景,而拍摄取景要求之严来不得半点掺杂,如没有此条件之景,还需耗巨资建造,其难度可想而知。

北山晕旧村在太行山西麓,浊漳河西畔的山岭上,民房建筑相对集中,随沟岭地形呈游鱼状,西北面背靠青龙山形似马头,杏掌山形似笔架;东南面临浊漳河,山环水绕,一派山区丘陵地貌自然风光。

北山晕可称古村落,是唐朝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此居住的,而建村时间还要推得更远些。据有记载的刘氏家谱已推上28代,刘、李两大姓先祖应该在明朝正统四年迁移来此居住,村史应该在1300年左右。现在尚存的多处窑洞为清代建造,而三株参天古树按树龄可确认为唐槐,据村民指认不久前失火烧掉的一株古树桩更为久远。现存的大部分民房主要为唐朝时期的窑洞、明清时期土木结构楼房院、厅房院、四合院。土坯墙灰砖灰瓦,一处处典型的北方山区小院落。不论坐相朝哪个方向,大部分是大门进去后主房配两边厢房住人,有驴马圈、鸡舍、猪圈、狗窝,不少院内还有石碾、石磨,此外还发现了一个风化了的杵石臼。在柴棚和房屋墙上,挂着、放着老式农具:耧犁耙杖、锹镢镰斧、驴驮马鞍、水桶箩头、扇车场碾,典型的农家院落风貌。

在旧村中间,存有一座奶奶庙,悬山顶式,莲花石鼓上托四根明柱,门上有云勾彩绘。庙东面建有李氏祠堂,墙上嵌一石碑书清代修缮记载。村里还遗存菩萨庙、土地庙、河神庙、张龙庙、五道庙、白龙庙等七处旧迹,也只是在抗战年代烧毁,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有传统庙会,有在石狮子上抹泥祈雨的神奇往事。还有一座城门楼,下有石拱门洞,上有箭楼。门楼北有一座旧戏台,台基的石条竟然是古墓的门石,上镌有对联。村边有两眼古井,深十三丈,辘轳已锈毁。村西半崖上三条古地道,直达村庄下面,深不可测,据传说是黄巢起义时为防战乱躲难修的,村中老人们说在童年时还曾走入地道数十米,洞高低弯曲,有烟火熏痕。在村东曾出土野牛角化石一支,现存榆社化石博物馆。在青龙山有走马沿,在石头上留有明显的马蹄印,附着神奇的传说故事。与武源村为界的山岭上有罕见的摩崖,论证为北魏时期的石刻,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石官则、印斗坪风水佳境,附有狐仙的故事。

旧村里现在只住着十余个留守老人了,其余人早已迁居到新村。老人们穿着不合时髦的旧服装,沿续着烧火做饭的旧习,村中炊烟飘渺,更笼罩着古村旧貌氛围,而村周边山岭起伏,河溪缠绕,庄稼树林覆盖,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难怪剧组慧眼辗转全国独选中了此古村落。

在拍摄《战斗的青春》剧时,我和文友们曾访此北山晕村。一进旧村,就像穿过了时空隧道进了另一个时代,回到了儿时解放初的山区家乡,唤醒了久远的记忆。摄制组正在村边的古井边拍摄悼念烈士的镜头,八路军演员持枪警戒,看拍剧的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感染悲壮紧张情绪,观众也入戏了,剧情是一方面,更在于古村环境,引人入古。

在北山晕村委会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一张《北山晕影视拍摄基地素描构想图》,图中进一步设计完善了古村古貌,而文字说明:“北山晕(旧村)依然保留着一处以民国时期建筑为主的典型北方山区民居群,其规模较大,风格独特,错落有致,古朴端庄,底蕴深厚,保存较为完好,是一座很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将是我国影视创作首家实景农村基地。”

这是著名专家的评估、评价,难得的古村落集景。

近日我们再到北山晕村文化采风,听闻又一部电视剧《野火》来此拍摄,再一次验证了此古建筑群的特色和太行山自然风光的魅力。而更有潜力的是村、乡、县正合力打造北山晕文化旅游特色山村。含田园综合体: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诸部分,统一使用土地,打造融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北山晕已申报国家保护的古村落,并开始着手进一步复原旧貌的修复工程;影视基地也由自然存在景观向有关专家设计的“构想图”进展;北山晕还是抗战时榆北办事处所辖的二区区公所的驻地,驻过八路军,出过抗日烈士,留下了抗战故事,又加上红色旅游板块,如此多的时代项目集于一地,必将是榆社的又一张特色名片。

北山晕钟灵毓秀,民风淳朴。有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现任服务人民的各级干部;有古建、编织、榨油、做豆腐、做挂面、演晋剧、剪纸、面塑等各行各业艺人,也有著名医生。他们将对故乡浓缩的思念,倾情于故乡助力,给力!

北山晕的昨天古老深厚,今天多彩多姿,明天当八方游客将赞美声洒向全国时,这里将成为一枚耀眼的新星。

世遗古村(千年古村北山晕)(1)

千载悠悠,榆社北山晕

刘俊峰

榆社县西马乡北山晕古村,距榆社北高速口7公里,距县城9公里,村落北有杏掌山,形似马头,西靠青龙山,形似笔架,东有浊漳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似游鱼。旧村在高坡上,新村在坡下,一条东西走向大街穿越新、旧村,而面貌截然不同。

北山晕古村的形成可推至唐朝末年,明代洪武年间,有庞、刘、李三姓人从洪洞移民至此。其中庞姓早已迁走,刘、李两大姓在此繁衍至今,留下族谱可考。

北山晕村明代叫山云里(里甲制),清朝年间更名为北山窨,民国时乡贤李建德(留学英国,系今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之祖父)改名为北山 (yun),此字与上一个山字组合,意为出军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最后一个字为生僻字,民政部门将其改为“用”,又因村民反对,于九十年代改为现名。1942年北翟管村设榆北办事处时,为第二区区公所所在地,1953年时设山晕乡,之后一直为行政村。

北山晕与紧邻的南山晕村方位相称。在村的西南面,沟底有三条古地道,洞深数里之长,直横穿旧村地底,据传说是村人为躲避唐朝时黄巢军乱杀人而挖的暗道,一条为黄巢起义时修,地址在村民李志福院内,仅可爬行;一条地址在村民刘成小院内,可直立行走;一条位于高昌疙瘩。村中的奶奶庙和紧邻的李氏祠堂,经清代和近年重修,为唐代建筑风格,有圣母像一尊,悬山顶式,上有云勾彩绘,有四根明柱,底座为莲花、石鼓。原有三官庙、菩萨庙、五道爷庙河神庙、土地庙、三佛堂、张龙庙,现均仅存遗址。村民在修地时挖掘出的数方石墓碑及冥地楹联石条、村中现存树龄都在千年以上6株古槐树等都在诉说着北山晕古老的历史。

北山晕村新村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在旧村的原址上拆除重建,而是在与旧村百米之隔的坡下另外选址建设,旧村从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是极少有的民清时代完整的北方农村古村貌。

旧村现仍较完整地保存有30余座明清庭院,随地形错落而建,幽深的石径小道连通。院落大多为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主房两边为配房,主房对面为大门及下房。建筑为砖、土、木结构,灰砖旧瓦,木格窗、木板门、土灶、土地面,下房处往往盖有牛棚、驴圈、猪舍、鸡窝,有的配房兼作存放农耕工具和储粮处,院子里安有石磨、石碾。

较为讲究的有5处楼院,是三进四合院,正房为二层土木结构楼。还有2处厅房院,为明清建筑,悬山顶式,安花脊兽头,明柱下安石鼓底座,门窗上有木雕。这些院的大门楼也有砖、石、木雕,大门楼墙上留有佛龛,显示主人的信仰及民俗民风。

目前村里有240余户,630余口人,属汉族杂姓村,刘、李两姓占多数,还有赵、常、孟、曹、魏姓,80%的村民住在新村。新村一式的砖木结构新居,装潢讲究,屋内常用的电器家具俱全,家家有电话或手机,有的人家还购置了电脑、汽车。农民种地也大多半机械化,剩余的劳力外出打工,或个人创业,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农村文化生活也很活跃,村民农闲时间每天练健身舞,还有20多人的晋剧文艺演出队,威风锣鼓队。

村里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养殖业,村民过着农耕生活。有耕地16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和北方杂粮;有林地1000多亩,主要树种为槐、松、杨、柳、榆树及苹果、枣、桃、杏、核桃经济林。养殖以牛、羊、猪、鸡为主。

北山晕被选为抗战背景影视剧拍摄基地(目前已拍摄《山菊花》《战斗的青春》《野火》《匪娘》),在于他古色古香的典型明清建筑群。时下的村落大多新旧房参差建筑,而北山晕旧村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一进旧村,就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明清时代,建筑大多还完好。还在于古村的环境,石径被磨的光滑,石围墙已风化斑驳,两眼古井、两座旧油坊,点缀村中。旧房院的院内外大多有大枣树,曲径边有古槐树,林木掩映,炊烟袅袅,鸡犬声相闻,树下拴着牛、驴,自然的农家古村貌。

北山晕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长拳、太极拳、六合拳、霸王鞭、秧歌、赶旱船、踩高跷、刺绣、剪纸、布艺、榨油工艺、做豆腐、面塑、编席、弹花等。

村子里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神燕沟有“长辫子姑娘”,石垴山有“白衣仙子”,圪麻山有“长烟袋老人”,“马蹄印”的传说。现在的老人们还曾亲眼所见,求雨求药神效。

古村落孕育着劳动群众世世代代的理想和梦想,滋生着农耕文明的活体艺术细胞和哲学思想基因,是民间文艺的源头活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

世遗古村(千年古村北山晕)(2)

张年玲:千年古村榆社北山晕的民间传说

在榆社县西马乡,有一个千年古村北山晕。在村西面石垴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排摩崖石刻,造像栩栩如生,衣带飘逸,经有关专业人士鉴定为北魏时期的摩崖造像;村中现在遗存一个杵米用的石臼、六棵千年古槐……这个千年古村,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向世人诉说着她悠久的历史。

关于村名的传说

清代《榆社县志》记载,北山晕村明时叫山云里(里甲制),清时更名为北山窨,民国时乡贤李建德(留学英国,系今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之祖父)改名为北山yun(山军上下组合字,见康熙字典),此字与上一个山字组合,意为出军之地。上世纪80年代,因最后一个字为生僻字,民政部门将其改为现名。北山晕与南山晕村方位相称,相距仅一里地。北山晕地势西高东低,旧村在西面的高坡上,新村居东面坡下,新、旧村泾渭分明。在旧村中,现在仍较完整地保留有30余座明清时代的庭院,随地势错落而建。在村西南有洞口,有古地道,洞深数里,直通旧村。传说这些地道是村人为躲避唐末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所挖。民间称地道为“窨”,因此称村子为山窨村,又因与南面的村子对称,称北山窨。后来又传为北山晕。

五道庙的传说

北山晕村的五道庙,位于村大沟口(地名),据说五道庙在天旱祈雨时非常灵验。

传说在五道庙前有一个石狮子,如果天旱,需要下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指挥孩子们在沟口旁和泥抹石狮子。抹石狮子的人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而是六岁到十岁的少年男女。这些孩子一个个脱得精光,把和起的泥巴抹到石狮子身上。如果需要大雨,就抹得泥巴厚点;如果下小雨,就把泥巴抹得薄点。以这种方式祈雨,非常灵验,若是上午抹石狮子,下午必将降雨;若是下午抹石狮子,晚上雨水必至。

张龙庙的神奇传说

北山晕村的张龙庙在村西南面的石垴山上,在村民祈求风调雨顺方面非常灵验。

传说,清朝时期,榆社县一葛姓县令每年都会去张龙庙为百姓社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葛县令被调山东任职,在他走之前,去北山晕拜访张龙爷并告别。晚上,张龙爷托梦给葛县令说,临走时送他一把雨伞。在葛县令动身走的时候,怎么也等不到张龙爷送来的雨伞。葛县令想,即使张龙爷为神仙不能亲自来送伞,他也会派庙里的和尚送来。可是,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眼看时间不早了,葛县令只好与书童起身上路了。突然,一片乌云飘在了他们东南方的头顶上。眼看就要下雨了,葛县令想走得快点,以免淋雨。可是,他的坐骑是一头毛驴,只能慢腾腾地行走。奇怪的是,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那片乌云就飘到哪里,始终在他们东南方的头顶上,但是始终没有下雨,而且还为他们一路遮阳,直至几天之后他们到达山东上任之地。葛县令恍然大悟,张龙爷果然没有食言,送了他一把雨伞。葛县令为了感激张龙爷,就在山东上任所在地也建了一座张龙庙,而且这座张龙庙比北山晕的张龙庙的规模高大许多。

奶奶庙的传说

世遗古村(千年古村北山晕)(3)

北山晕村,山上有张龙庙,河边有河神庙,村中有奶奶庙。

奶奶庙几次被破坏,奶奶庙里供奉的奶奶塑像早已不复存在。为此,村里有名的画匠李自维在白布上画了一个送子观音,她的怀里、背上、胳膊上爬满了孩子,女孩扎着辫子,男孩光头。奶奶庙庙会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在这一天,需要孩子的村民就要在深夜12点前,带一个穿上红线的针,到奶奶庙里祈愿。想要男孩的,就把穿红线的针别到画像上的男孩子身上;想要女孩的,就把穿红线的针别到画像的女孩子身上。据说非常灵验,来年,祈愿的村民必将如愿抱儿得女。

石垴山上红狐的传说

北山晕村民间一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千年红万年白,若是碰见躲着走。

这里所说的千年红,是指活了千年的狐狸,毛皮已经变成红色的了;所说的万年白,是指已经活了万年的狐狸,它的毛皮已经变成白色的了。碰到千年、万年的狐狸,你千万不要想着去逮它生财,到头来遭殃的是你自己,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狐狸了,已经吸食天地之精华,成精成仙了。

千年古槐的传说

在北山晕村的旧村里,有六株千年古槐,枝繁叶茂,树冠如荫。

榆社民间流传:“千年的松,万年的柏,不如槐树一忽歇。”意思是槐树的寿命比松柏树都长,经过多少代人都是原来的样子,不知道活了多少年。

北山晕村曾经还有一株最老的槐树,在村大沟口,与村里的奶奶庙隔道相望。不要说树杆有多么粗,光是盘根错节裸露在土地外面的根,每根都是一人都不能合抱。村人都不知道这株槐树活了多少年了,树杆已经成中空,但是依旧枝繁叶茂。村中老人们回忆说,他们的祖爷爷说起这株树就是这个样子。

北山晕武状元的传说

明朝年间,北山晕村的小寨掌(地名)出过一位姓李的武状元,他可单手举起一只180斤重的石锁。

在武状元小时候,一天,他本村的姥姥家捏下许多的黄米糕,晚上他姥姥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只黑狸猫突然从院子里窜进家里来,吃了她五个糕。第二天,她外甥来了,进门就拿了五个糕,跑到院子里的一棵杏树下,三下五除二就爬到了杏树上,坐在枝杈上吃掉了五个糕。

姥姥一直盯着外甥把糕吃完,然后对姥爷说:“昨晚我梦到一只黑狸猫吃了咱家五个糕,你看咱家外甥今天二话没说,进屋拿了五个糕,出去爬到杏树上就把糕给吃了。咱家外甥一定是黑狸猫转世,将来一定会成大气候!”姥爷不信她的话,说:“你净瞎说!你外甥吃了糕,只是碰巧和你昨晚的梦吻合,他咋就是黑狸猫转世了?快别胡说了!”后来,姥姥家这个李姓外甥果然进京考取功名,结果中了武状元,应了姥姥的话。

圪麻山堵泉眼的传说

太行山脉一路南行,来到北山晕的杏掌山主峰,再往南走就是圪麻山。圪麻山上有一泉眼,四季水流汩汩,川流不息。这个山上有个北山晕的小村落,住着北山晕的刘姓家族和一户赵姓人家。这眼泉水不仅养育着这个小村落,还灌溉着北山晕村八百多亩良田。

不知何年何月,一场大雨倾盆而下,雨水伴着泉水滚滚而来,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转眼间便淹没了山脚下北山晕的八百亩良田。

洪水一直肆意横行,整个北山晕村将不保。几个倔强的村民一时心急,就用石灰和牛粪和起,堵在了泉眼上。只听泉眼发出巨大的“呜!呜!呜!”声响,犹如猛兽在咆哮。巨响在村民的惊恐中响了三天后,这股泉水就找到了新的出路,从北山晕北面邻村——西崖底村冒水沟(地名,因为北山晕的泉水从这里冒出来而得名)憋出来了。北山晕村转危为安。因为这股泉水,西崖底村曾经修过水库。

从此,北山晕的这条泉水,成为季节性的河流,雨季时,河水量大;雨季一过,则成为旱河,河水几乎枯干。

世遗古村(千年古村北山晕)(4)

走进榆社古村落——北山晕

程煜媛

在榆黄公路进北山晕村的路口旁立一巨牌,上大书“北山晕影视拍摄基地”,特别引人注目。

有关剧组至今已经在北山晕村拍摄了3部多集电视连续剧:《战斗的青春》《山菊花》《匪娘》,这几部剧的时代背景集中在清朝末民国初和抗战时期,北山晕被特选为明清背景影视剧拍摄基地,就在于它古色古香的典型明清建筑群,时至今日,北山晕旧村仍较完整地保存有30余座明清庭院。

榆社县西马乡下辖村北山晕,是极少有的明清时代完整的北方农村古村貌。这得益于新村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在旧村的原址上拆除重建,而是在与旧村几十米之隔的坡下另外选址建设,旧村从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新村多为一式的砖木结构新居,装潢讲究,屋内常用的电器家具俱全,家家有电话或手机,农民种地也大多半机械化,剩余的劳力外出打工,或个人创业,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旧村里现在只住着10余个留守老人了,老人们穿着不合时髦的旧服装,沿续着烧火做饭的旧习,村中炊烟飘渺,更笼罩着古村旧貌氛围,而村周边山岭起伏,河溪缠绕,庄稼树林覆盖,一进旧村,又像穿过了时空隧道进了另一个时代,回到了儿时解放初的山区家乡,唤醒了久远的记忆。新旧村相映成趣,倒也相得益彰。

北山晕可称古村落,其形成可推至唐朝末年,明代洪武年间,有庞、刘、李三姓人从洪洞移民至此。后庞姓迁走,刘、李两大姓在此繁衍至今,留下了族谱可考。北山晕村原名为北山 ,在清朝年间更名为北山晕,与紧邻的南山晕村方位相称。现存的大部分民房主要为唐朝时期的窑洞、明清时期土木结构楼房院、厅房院、四合院。土坯墙灰砖灰瓦,一处处典型的北方山区小院落。不论座相朝那个方向,大部是大门进去后主房配两边厢房住人,还有驴马圈、鸡舍、猪圈、狗窝,不少院内还有石碾、石磨,还发现了有风化了的杵石臼。在柴棚和房屋墙上,挂着、放着老式农具:耧犁耙杖、锹镢镰斧、驴驮马鞍、水桶箩头、扇车场碾,典型的农家院落风貌。

走进屋内,土地板、土火炕、土锅灶。烟熏的土墙上挂着简陋的灶具。木门板上安吊扣,木格小窗户上糊一层白纸,还留有一格“猫道”。家具多为古旧式箱柜、木桌木凳、油灯水缸,富些的家庭画有炕围,家具烫金描画,条案配太师椅。有几处厅、楼古屋,门窗上有木雕,墙上有砖雕,柱石上有石雕,图案为吉祥富贵内容,工艺精美,这些在现时均已成罕见文物了。

要说这样的旧屋在榆社县还有一些,而旧村完整保存下来的就可算仅此一处了。各村在与时俱进的时代,不断在旧房地基上盖新房,这就使新、旧建筑混染了,红瓦房和灰瓦房点缀。而俯瞰北山晕旧村一片灰瓦房,掩隐在参天古树下,不少杨柳杏枣树又加了一层绿荫,春天花香四溢,金秋硕果飘香。鸡鸭在林中悠闲觅食,不时有犬吠,白羊洒在绿色的山坡上,村边的树下拴着牛、驴、马。乱石铺的巷道已磨得溜光,砌的石墙石头已风化得凹凸不齐,还有一座古老的旧油坊,一派浓重的沧桑古村景象。

在旧村中间,还存有一座奶奶庙,悬山顶式,莲花石鼓上托四根明柱,门上有云勾彩绘,奶奶庙又称送子观音庙。庙东面建有李氏祠堂,墙上嵌一石碑书清代修缮记载。村里还遗存菩萨庙、土地庙、河神庙、张龙庙、五道庙、白龙庙等七处旧迹,只是在抗战年代烧毁,每年的三月初一有传统庙会,有去奶奶庙求子的美好期盼,也有在石狮子上抹泥祈雨的神奇往事。还有一座城门楼,下有石拱门洞,上有箭楼。门楼北有一座旧戏台,台基的石条竟然是古墓的门石,上镌有对联。村边有两眼古井,深十三丈,辘轳也锈毁。村西半崖上还有三条古地道,直达村庄下面,深不可测,据传说是黄巢起义时为防战乱躲难修的,村中老人们说在童年时还曾走入地道数10米,洞高低弯曲,还有烟火熏痕。在村东还曾出土野牛角化石一支,现存榆社化石博物馆。在青龙山还有走马沿,在石头上留有明显的马蹄印,附着神奇的传说故事。与武源村为界的山岭上有罕见的摩崖,论证为北魏时期的石刻,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石官则、印斗坪风水佳境,附有狐仙的故事。

北山晕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充满魅力的太行山自然风光是其自身的实力,而更有潜力的则是村、乡、县正合力打造北山晕文化旅游产业。

北山晕村在明清古村落影视基地的背景下,目前正在筹备开展非机械化农耕体验园工作,北山晕欲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进行传承,将祖辈历代的农耕生活进行展示,将展览馆里的东西搬进生活。

北山晕人将秉承“乐享农耕”的理念,把农耕的欢乐、农耕的文化、农耕的健康传播开来。他们会为远道而来的访客提供从犁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打场、扬种等一系列应季、地道的农耕体验服务,提供明清时代农村妇女及孩童日常生活和游戏的体验服务。让游客们能够通过辛勤的劳作,体会收获的喜悦;通过播撒的汗水,体会农民的不易;通过节气的变换,学习农耕的守则;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会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山晕古村的钟灵毓秀令人神往,北山晕人的自信向上令人敬佩。笔者这里以北山晕摩崖造像的一首诗作结:探古登高汗有加,奇峰险境探摩崖。衣冠楚楚神情异,道骨仙风映晚霞。

世遗古村(千年古村北山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