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韩万斋教授推荐

古典音乐教学与探究(浅析古曲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征)(1)

故宫博物馆专家王任(中国创新教育杂志封面人物)

古典音乐教学与探究(浅析古曲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征)(2)

浅析古曲《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征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王 倩

摘要:姜夔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音乐家,也是南宋骚雅词派词乐的代表者,被张炎评为一代雅词典范。《扬州慢》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但是,它却更多的被单纯作为文学作品来分析,其宝贵的音乐价值鲜有人知。本文通过对其音乐调式、节奏安排、旋律特色等的分析,以期达到管窥其音乐艺术特征的目的。

关键词:姜夔,扬州慢,音乐特征

一、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唐以来,商业发达,楼阁林立,是以繁华富丽而闻名的江南名城。但由于1129年、1161年金兵两次南侵,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淳熙丙申年(1176年)东至这一天,他路过扬州,夜雪初晴。昔日繁华的都市已经是一片衰败凋零的景象,满眼的荠菜和麦苗。入城后,环顾四周,到处是萧条的景象,给以凄凉的感受。面对着此情此景,姜夔不禁有“黍离”之悲也,遂作此曲。

二、音乐分析

该曲选用“慢”这一曲牌写成,故名《扬州慢》。“慢”是指较为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采用雅乐七声音阶F宫调式,尽管中间有离调的倾向,但最终都统一于F宫调。结构可分为上下两阙,属于两段体曲式结构,每阙四句。上阙着重写景,下阙侧重于借景抒情。旋律委婉凄凉,乐句的结尾处旋律多是下行,形成一种幽暗的色彩,听来无限伤感而又韵味万千。

上阙第一乐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点明扬州是淮左名城,而竹西亭又是扬州的风景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下马驻足。采用陈述式的旋律音调:情绪平稳,多为级进。节奏规整,基本上是以四分音符为主,一字一音。前两句逗以D羽调式为主,第三句逗转入F宫调式,音区较低,显得低沉暗淡,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收束稳定。

上阙第二乐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但解鞍驻足后看到的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旋律依然以级进为主,但节拍中加入了二分音符、附点节奏,节拍时值拉长,节奏更为舒缓,曲调婉转,陈述中略带感伤。尤其是在“青青”上,使用叹息性的音调表现出内心的慨叹,并将最后一个“青”字自由延长,使情感得到很好的抒发。

上阙第三乐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讲的是自从金人两次南侵,昔日风光绮丽的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木,而劫后幸存的人民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的战争。因此,情绪变得更加激动,旋律开始动荡不安,一开始就出现了带有离调倾向的“#f?摇d?摇a”音组,并有两次4度跳进,旋律进行到第10小节后半拍达到了上阙的最高音f2,形成上阙的局部高潮,表达作者对“胡马窥江”的愤懑之情。随后“犹厌言兵”处,音乐持续下行,表现战争给人们心灵带了的巨大创痛。该句的节奏也随之变得紧促,出现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最后结束在不够稳定的D羽音上。

上阙第四乐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到了黄昏时分,远处传来的凄凉的号角声在空城上空回荡,使人感到阵阵寒意。音乐材料由第三句发展而来,保留了旋律一开始的两次4度跳进。结束在F宫音上,有明显的收束感。

下阙第一乐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天翻地覆的今昔之变,必定会非常吃惊的。这几句实际上也是写作者自己,扬州的沧桑之变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一句分为两个句逗,没有遵循上阙三句逗的词句节奏,突破了传统曲子词上下阙强求一致的规格,不受音乐形式的束缚,乐曲获得较为丰富的节奏变化,在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更为自由灵活。

下阙第二乐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有杜牧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的卓越文采,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词人内心的伤痛得到了进一层的刻画,情绪波动较大,所以采用级进与跳进相结合,旋律线条起伏大。

下阙第三乐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只有冷月笼江,水波自荡,显得十分清冷、空寂。音乐在“二十四桥仍在”上三度叠置琶音上行,达到情绪的高潮。然后六度大跳下行到“荡”,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有古人所说的“上如抗,下如坠”之势。最后下行级进到d1音,先扬后抑,悲恸神哀,感人心怀。

下阙第四乐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是说,可怜桥边的红芍药花,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音乐曲调上基本再现上阙第四乐句旋律,运用中国乐曲中常见的“合尾”手法,前后呼应,意脉贯通。

三、管窥《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姜夔既精通音律,又工于诗词,所以他的词比其他词人更注重歌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他的词曲创作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词人“倚声填词”的写法,而采用先词后曲:先成文辞,再根据写好的词谱上旋律。所以,《扬州慢》中,不仅没有音乐牵制的痕迹,相反,音乐随着文字情绪的发展而渐进,充分表达了歌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使词与曲相得映彰。歌曲的旋律动向和情感的抒发大体一致,乐曲开头,情绪舒缓,所以采用叙述性的音调,多用平和安静的狭音程。而中间作者为配合动荡不安的情绪,遂用跌宕起伏的宽音程,展示出复杂的情感变化。结束处,感情归于平缓、哀怨,所以作者采用连续级进下行的旋律加以烘托。

(二)在对比中追求统一

《扬州慢》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的结构,就已经确定其上下阙音乐效果不能雷同,但我们看到,作者在对比的同时,又采用了一些写作手法,使全曲达到神形统一的效果,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

1、“#f?摇d?摇a”这一三音组合,在曲中出现了四次,均是乐曲的转折部位,分别是:“自胡马”、“渐黄昏”、“算而今”、“念桥边”。这一组合带有离调倾向,用在转折部位产生了强烈的音色突变的效果,大大丰富了歌曲的旋律,给全曲带来富有新意的变化层次,也使全曲在旋律风格上达到统一。

2、虽然音乐在情绪的推进过程中,有了繁复的发展,上下阙对比强烈,但在结音上却达到了统一,均终止于:“宫?摇羽?摇商?摇宫”四音上,安排得十分巧妙。

3、下阙的尾句,即全曲最后一个乐句的曲调和上阙尾句的曲调基本相同。这正是中国音乐中常被运用的“合尾”手法,两阙的旋律在结尾处作了呼应,使整首歌曲由刚开始的对比回归到了统一。

(三)雅乐音阶的应用及变徵音的隐晦色彩:

变徵音是雅乐音阶中的标志音,姜夔善于用变徵音来丰富曲调的表情色彩,据统计姜夔14首自度曲加3首填词曲中的变徵音就出现了152次,而此曲中出现了12次。尤其是包含变徵音的“#f?摇d?摇a”三音组的四次变化运用,颇具特色。变徵音的运用使音程出现增、减变化,产生不稳定、不协和之感,增添了乐曲古朴典雅的色彩,显露出作者悲愁的情绪,使曲调委婉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姜夔的《扬州慢》,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独具特色。从音乐角度来看,不论是从旋律结构,还是从节奏安排,抑或是从音乐与诗词的结合来分析,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从思想高度来看,它淋漓精致地体现了姜夔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志的抒发虽没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般的旷放豪气,但却以内心隐忍的痛与恨渗人心魄。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金建民.中国十大古典名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吴润霖.姜白石与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古典音乐教学与探究(浅析古曲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