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是智慧,认识自己是高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气。

不丧失根基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死的人才是长寿。

“自知之明”“知足常乐”两个成语都来源于这一章。知人易,自知难;胜人易,自胜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既包括认知的过程,又包括认知的结果。“知人”的主体是自己,是主体;“知人”的对象是别人,是客体。所以“知人”就是主体认知客体,自我认知他人。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谁说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1)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要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是不容易的。但“自知”更难,自知是自己认知自己、主体认知主体。苏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认知自己往往带有自我喜好、情绪乃至价值观,所以往往容易片面甚至错误。其实“知人”和“自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知人”的基础就是“自知”,如果不了解自我,那么去观察认知别人往往也是不准确的。《列子》中记载了一个“疑邻窃斧”的故事,就是如此。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谁说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2)

由于怀疑别人偷了斧子,所以犯了猜疑病,这是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思维定式影响到了对别人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不了解自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子认为,你能够了解认识他人,那你是有智慧的人,可以说具有识人本领的人是一个大智慧者;而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比那个能认识他人的人还要更高一层,不仅仅是有智慧,而且是非常高明。所以说,有自知之明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能证明有力量,而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人生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生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自己

什么叫战胜自己?就是与自己这个敌人作斗争。自己这个敌人是谁?就是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式、心态模式,就是一切从自己出发的价值观。人一旦战胜了自己,那么谁也不能将你打倒,人都是被自己打倒的

圣严法师说过一句话:“心里放不下自己,那是没有智慧;心里容不下别人,那是没有慈悲。”我们既要知道别人,更要知道自己;既要战胜别人,又要战胜自己;既要宽容自己,更要容下别人。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谁说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3)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源于老子的“知足者富”。一个人如果知足了,那不仅是快乐,而且是富有。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不知足撑死的。人一旦不满足,肯定是痛苦的。想一想我们自己,在刚走向工作岗位,刚独立走进社会时,由于遭到百般挫折,只好把自己的薪酬标准定得很低,比如说年薪两万就足矣,可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就想高一些,年薪五万、六万,这样一来,就痛苦了,因为总是倒过来算账,因为只能拿到两万,那就是还欠三万、四万,所以总是在欠债的心态下生活,你说累不累?

富有的标准是什么?不是金钱和财富。因为金钱和财富的数量是可变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况金钱、财富和快乐并不是成正比的。什么才是富有的标准呢?老子说就是知足的心态

知足的心态来源于参透了人生的价值观,来源于悟道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心态,才能带来精神上、心灵上的大富有。不要把幸福指数建立在过高、过多的钱财的数量上,只求正常生活标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生命的历程。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收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有一种意外的喜悦的心情,这是一种知足之乐,也是一种知足的富有。人生如果能知足,是何等美丽,何等幸福!

“强行者有志。”顽强前进的人是有志气的。“强行者”,偏向于哪一家?儒家,积极进取的,刚劲坚强的,自强不息的,这是有志向,也是不错,但是知足了,反而富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怎么才能长久?第一是不失其所,第二是死而不亡。“不失其所”,就是没有丧失你的地方、处所。这个“所”字太重要了,它是什么啊?就是人生的定位。没有丧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他就会长久。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定位的,你找到了你的定位没有?如果找到了,然后又不让它失去,永远坚守住,那你绝对就能长久。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谁说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4)

“死而不亡者寿。”死但是没有亡,这才叫真正的长寿。身体死了,精神不亡。有形的一定会死,无形的才能长寿。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往往是肉身的长寿,一提起某某和尚肉身还在,就肃然起敬。比如说六祖慧能,他的肉身还在,他真的好像还能继续持续下去。在哪里?在广州最北边的一个城市韶关的南华寺。但是在我看来最长寿的是什么?不是他的肉身而是他的那种思想,那种精神,那个禅道。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只有知足,才叫“不失其所”,因为没有离开人生本来的清静、知足的本性,这样才能“死而不亡”。“自知”、“自胜”、“自足”的人是真正精神长存的人,他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会超越死亡而永存。

“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身总是会死的,但人的精神可以不亡,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寿”,真正的永垂不朽。

文章来源: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