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1)

隶变就是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 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 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3. 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4. 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5. 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38)唐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2)

字形演变: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3)


本义溯源:

甲骨文"唐"从庚从口。"庚"字在前期已做过解释,是古时用来脱谷出糠的类似扇车的农具。稻谷收获、脱粒,晒干后将谷皮舂破,倒入扇车,鼓风以吹去糠屑,留下米粒。在扬谷出糠的过程中,粉尘量很大,人们都要把衣服扎紧,门窗关好,防止令人发痒难受的灰尘、糠皮和谷毛吸入或钻入。试想一下,在这时张大嘴说话,会是什么结果。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4)

甲骨文"唐"

因此,""的本义:在扬谷出糠时张大嘴说话,引申为"鲁莽"、"唐突"、"说大话"等含义。又因为扬谷出糠时非但粉尘大,噪音也大,所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清,即便听见了,也不敢张嘴回答,所以又引申出"白白地"、"徒然"、"空"等含义

金文"唐"也是从庚从口: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5)

金文"唐"

甲金文之后,"唐"字形也随着"庚"字形的变化而变,小篆将扇车的柜体讹写成双"又(手)":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6)

小篆"唐"

隶化后,右边平直化,顶部与左侧的边线逐渐变成"广"字头,写成: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7)

隶书"唐"

之后的字形皆根据隶书而来,不再赘述。


衍生含义: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8)


相关了解:

功不唐捐

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其中的"福不唐捐",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把经文里比较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功不唐捐"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必有所回报。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9)


其他汉字解释:

和 、 平 、 安 、 国 、 民 、 富 、 裕 、 新 、 阳 、 齐 、 福 、 庚 ......

汉字兼备象形与表意(越原始越深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