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1)

哈尼族女服

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2)

哈萨克族马鞍

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3)

布依族乐器

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4)

坡芽歌书

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5)

毛南族花竹帽

诗经中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令人向往(在少数民族地区)(6)

阿昌族银鞘短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是书写中华民族浪漫爱情的最初篇章。通过阅读《诗经》中青年男女在爱情、婚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读者能切实体会到字里行间坦诚、真挚的情感。《诗经》里婚恋场景的描写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承袭了《诗经》中率真浪漫、自由热烈的婚恋传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壮族人的情歌唱什么?哈萨克族青年如何通过游戏传情?毛南族的定情信物啥样?……11月6日,“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博物馆开展,展厅中那些精美的展品、抽象的符号和变幻的光影让传统与现代交错,向观众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特征鲜明的爱情文化传统。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诗经》中的爱情观在当代的传承。

民俗节庆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国风·郑风·溱洧》)

《诗经》时代,青年男女在特定时节集会、求偶等习俗,至今仍在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延续。“三月三”、婚礼等节庆之时,集体对歌、结伴游戏是青年男女初识的媒介,通过对歌、游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订终身。此外,许多民族都要为成年的少男少女举行“成人礼”,他们要在成人礼上穿着成年礼服,也标志着拥有了恋爱的权利。

哈尼族女服

20世纪上半叶之前,云南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姑娘从青春期到结婚需要5次更换服饰。十五六岁的少女跟同龄少男一样,染红牙齿,以示成年,并开始着意从服饰上打扮自己:腰前系两块“纠章”(绣着花纹的装饰布),头部和颈部挂草珠串“楼巴”,戴一顶叫“欧厚”的圆帽。17岁时,改戴称作“欧丘”的方形斗帽;18岁,头饰增加一个竹制的圆筒,如在筒上装一团白草,表示她已到成婚之年,欢迎小伙子向她求婚。一旦有了佳偶,就用钉有银泡的黑布蒙在白草上面,暗示她即将成婚。

哈萨克族马鞍

历史上,哈萨克族实行父母包办婚姻,但“姑娘追”的社会习俗也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创造了机会。“姑娘追”是婚礼、节日等喜庆时刻开展的游戏,青年男女骑马并行,小伙子可向姑娘倾吐爱意,放肆地开玩笑。到达指定地点后,小伙子立即纵马驰返,因为这时该轮到姑娘表示心意了。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她会高高举起鞭子,轻轻落下;但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那么他就要挨上狠狠的几鞭子了。

歌乐求偶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诗经·小雅·伐木》)

《粤西丛载》有云:“春秋二社日,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以歌为媒”“倚歌择配”是少数民族承袭《诗经》爱情观的重要体现,难以计数的少数民族情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情歌文化。与情歌文化相伴的还有各民族独具风情的音乐、舞蹈,在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形式中,一场场炽热奔放的爱情就此开场。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青年歌乐传情的活动在每年查白歌节上达到高潮。节日里,青年男女来到歌场对歌,或者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传说,查郎与白妹是一对古代布依族青年,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最后双双殉情。查白歌节就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为纪念查郎与白妹而设立的节日,也是布依族青年谈情说爱和求婚择偶的日子。

坡芽歌书

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流传的“坡芽歌书”,以符号形式记录下壮族情歌。坡芽歌书由81个源于生活的图案构成,包括油灯、衣服、树叶等,每个图案代表一首情歌。例如,云朵飘下雪点的“雾霰”图案代表一首女子向男子求爱的情歌,表达了若得男子为夫婿,即使生活再艰苦也甘之如饴。81个图案构成了一部爱情组歌,是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爱情密码,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用图画记录情歌的方式。

以物传情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从古至今,用花草石木等实物表情达意始终是少数民族青年的习俗,中国人崇尚用“结”“箍”“带”等表达心灵、肉体的牵绊;用一簪一珥,象征相伴一生;赠送一把梳子,寓意为纠缠到老……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信物作为一封封“无字情书”,构成了少数民族充满诗意的爱情观。

毛南族花竹帽

毛南族花竹帽又被称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之意。毛南族历史上,花竹帽是青年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也是美好幸福的象征。毛南族青年男子会把自己亲手编织的花竹帽送给心仪的姑娘,若姑娘接受了帽子,则代表两人定情。

阿昌族银鞘短刀

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以铸打户撒刀而闻名。户撒刀工艺独特、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阿昌族传统生活里,刀是爱情的信物。户撒阿昌族青年男女通过情歌对唱相互了解后,如果姑娘喜爱青年,就会向青年索要一把他自己打制的短刀,带回家交给父亲查验。父亲按照短刀质量来判断青年的才干。

(记者郭凯倩 黄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