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第12章及解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第12章及解读(文光读论语第八章总结)

论语第12章及解读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放弃权位,去除欲望,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就在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德高之人能够分辨天理,明确人欲,无德之人不明天理,混淆人欲,颠倒是非。我们学习儒家思想,修德养身,避免成为那颠倒是非之人。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句话可分为两部分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是第一部分,孔子通具体化的讲解,分析了礼的作用。之前讲礼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不只是现代人所理解的礼貌、礼仪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礼的形式教化人,感染人,形成人性向善的环境氛围,从而起到消除法律的作用。由此可见,这“礼”的意义非常大。下一部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里的君子代指国君或者说是上级领导。处上位之人最容易带动下层风气,上位人士亲爱家族,则人人效慕,上位人士不忘旧人,则人人感念老友。这里主要说社会风气的带动问题,世界上永远是跟风行事的人多,跟风的人未必真有那么高的品德,但是主导思想那么做,他也很自然就那么做了。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儒家思想告诫我们,对于生命、生存要持珍惜的态度。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生存本来是一种幸运,可是你们人类却把它当成理所当然。诚可戒之。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君子”一词在春秋时期,不赋予于其道德意义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像孟敬子这样有着稳定产业不愁吃穿的最高领导者。人一旦成为了这样的“君子”,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神情与言词,修德正心才是重要的事,不要过分去插手本该由下属做的具体事务,下属往往比你更了解实际情况。

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的这段话,是讲学习的道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并不是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就不需要请教别人,任何人都有他擅长的领域,自己在人家擅长的领域未必比人家知道得多。“有若无,实若虚”是要人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是要人假装虚伪。“犯而不校”之前孔子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有时别人会触犯到自己,如果不是什么伤害实际利益的事,能不能忍住不发怒,这很考验自身的修养。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托孤重任能否做好,需要人一心为公,不觊觎权力,同时又要鞠躬尽瘁,将国家之事像自己的事情一样妥善做好,能做这样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存天理,去人欲了。”绝对称得上君子了。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是春秋时期封建贵族最下一层,是有资格管事、任事之意,所以“士”通“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是曾子的名言,任何事情要想做出成就,必然要付出毅力,生活中一些躺平理论,教你轻松成功的说词都是骗人的鸡汤。这里“毅”字包含了辛苦的付出与持续的时间,努力与坚持是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最基本的道理,一切成就都是在此基础上建成的,如果有人抛弃这个基础,那他必将一步步地腐烂下去,直到死亡。将“努力与坚持”做为基础,在此之上才会涉及到仁,一个人不愿付出努力,不愿长期付出努力,他所谓的爱心,所谓的善良,都只不过是虚伪的逃避与内心的软弱,这不是“仁”甚至连善良都算不上。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到生命的最后还能内心畅通欢乐,没有任何遗憾与不甘,这就是成功了,人一生到底活得如何,就看他晚年是否能做到内心无愧,安泰平和。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之前讲过,儒家学问就是修身修德之学,注重人的内心品质的提升。儒家讲的王道,是要求作为领导者的君子以德率民,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共之。”儒家思想中理想的领导者,应该是道德完美且赋有智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仁”。仁德的君子能够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危险,能够感知常人所理解不了的道理,他想要拯救人民当然只能利导,循循诱之,有时候讲道理是讲不清的,没准还会起反作用。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看到认为穷就有理的人,要小心了,他要搞事情了,要出乱了。看到有人揭露别人,逼迫别人太紧的情况,也要小心了,因为不会有人坐以待毙,肯定也要搞事情,要出乱了。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与人分享是一份喜悦,也是一份修养。学会一个知识,然后分享给大家,自己也会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也会得到更多的反馈,从而更多地助力自己。

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做事时要去掉多余的杂念,既然选择了这样,就要专注于所做之事本身,至于结果如何,天命自有安排,不是我们应该去想的。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生活中有些人会觉得读书无用或学习无用,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从学习之初就没看重自己所学的道理,不能切实去执行,当然没用。学习完道理要灵活运用,但是前提是要有深入的理解,对所学的东西没有理解,根本毫无感觉,就不会持续精进,久而久之立场也会变来变去,这就没能做到守死善道。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在世时善于发表对于政事的见解,同时孔子也知道乱发表意见的坏处,今天这段话恐怕也是想告诫弟子,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发表意见一定要考虑到人家所处的实际情况,不要轻易谋其政,使自己成为一个浅薄的人。

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从《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可惜很多古典音乐都没能传承下来,每个乱世的来临,都伴随着礼崩乐坏,丢失了很多文化传承,这是我们如今要避免的问题。

16.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kōng)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认不清自己的这种状况,说到底是志向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志向就难有持续不断的坚持,遇事就会出现投机心理,往往被贪心所左右,做出令人惊讶的出格之事。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有些道理,要切身施行,没有施行过,只是言语之学而已,并非真正学到,这就是“不及”。我们学习呢,要恐惧的地方正在于此,不要以为听明白就能做明白,“听明白了”这是学习陷阱,会误导自己对于自己的判断。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人要修身养德,将眼界放高,身怀责任,将心思才能放在大事业上,而不是与人计较私利。其功名伟大,其人格巍巍乎!如山般屹立不倒。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从尧的事迹来看,尧完完全全做到了效法天道,向天学习,摒除私欲,所以孔子的评价“唯天唯大,唯尧则之”很中肯。后世的女皇武则天,也是破除常理,直法天道,才取此称号。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守好自身发展,专注于修身养德,贤者自然被你吸引,贤士自然愿为你所用,你也自然可以治国平天下。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实干派的普遍特点,就是自己生活节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就是这种特点的体现。能做到这样,孔子的评论是没有什么可挑剔批评的了,能做到这样,也就可以算是伟大人物了。

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