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风吹麦浪浪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二十四诗品·含蓄》司空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此品是《二十四诗品》最核心部分,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经常被引用的论诗语汇。因为“含蓄”本是对中国诗歌的基本要求。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1)

司空图

首两句是此的关键,是总纲,以下十句是对其说明和总结。无名氏《诗品注释》云:“此二句已尽含蓄之义,以下特推而言之。”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诗歌不是哑剧,而是要做到以少总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有几种情况。其一为中国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尚未涉及本事时,已经为本事的出现做了铺垫。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句,自然可令人联想到女主人公之青春年少;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然又令人联想到人老珠黄。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2)

《二十四诗品》

这种手法能起到较好的烘托效果。孙联奎《诗品臆说》释此二句云:“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其二为意在言外。如岑参《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表面在写梦,实际上表达的是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其三为语短情长。如《古诗十九首》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两句,已将牵牛织女无法相会之困境表露无遗。三、四句举例阐明前两句,比如诗中虽未直接选用表达艰难的文字,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不可想象的艰难。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3)

岑参

如杜甫《兵车行》之“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虽未直言服役士卒之辛酸,而其悲苦之感已在言外。“是有真宰”两句,说明诗歌须有内在的情理,其所描写的一切现象都应围绕此情理展开。“真宰”,真正的主宰。《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指“”而言,有人释为“情志”,有人释为“情理”,笔者以为“情理”关涉到情和理,更好一些。“沉浮”,起伏,此两句意为不管作品的内容形式如何变化,都应该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4)

庄子

如渌满酒”两句,进一步以比喻说明含蓄,形象极鲜明。“”,通“”,渗出。就像酿酒时,酒糟发酵,满溢而出,有停蓄之态;又好比春花开放时,忽然遇到冷空气,开而又收,有留住状。两句强调诗歌要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悠悠空尘”两句,谓世界虚空皆由微尘构成,大海则由无数水泡集合而成。“悠悠”,广大貌;“忽忽”,短暂貌。此即“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滴水藏海,芥子须弥”之意。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5)

酿酒

两句指出“含蓄”的风格应小中摄大、以一当十也。“浅深聚散”两句,重申以少总多之旨。天地间万事万物,纷纭复杂,然不管或浅或深,或聚或散,皆须彼此互含,浅中有深,散中有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才能“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豪放(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6)

欧阳修像

孙联奎《诗品臆说》谓:“‘浅深’,竖说;‘聚散’,横说。‘浅深聚散’,皆题外事也。四字总括众象,即下文‘万’字。‘万取’,取一于万,即‘不著一字’。‘一收’,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于此可悟表圣一贯之旨。”言之甚有理,可参看。本品主要以叙述和议论为主,然七到十句,运用四个画面,蕴含丰富,概括力强,很好地说明了“含蓄”的内涵。

参考资料

《诗品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