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 计篇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孙子兵法第一篇感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孙子兵法第一篇感想(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笔记)

孙子兵法第一篇感想

孙子兵法(第一篇 计篇序)

从今天开始我学习孙子兵法,并把我的一些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视频和文档的方式给朋友们展现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杰出的代表,它对中国和世界军事学发展有深远影响。经过二千多年,里面的思想仍然不过时。在战争年代可用于军事,在和平年代,对于我们大到个人创业,中到科技研发,小到为人处事,对我们个人都会有很大帮助。

孙子兵法我从第一篇开始学习,一直到第十三篇,把我的所学、所思、所想用视频和文档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对我和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就开始从第一篇计篇开始学习。

第一篇 《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詧也。

故經之以五,傚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凣此五者,將鏌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傚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迺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祘勝者,得祘多也;未戰而廟祘不勝者,得祘少也。多祘勝,少祘不勝,而況於無祘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下面是我学习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逐字逐句的学习笔记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说:

兵的意思是代表兵器,还是兵士的意思,本文中指是战争,国之大事,在《左传》成公十三年: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解释为行政与战争,可以译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此句所说是关系到人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

不可不察也:是不可不缜密审察的意思,就是必须缜密审察。

原文: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原文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译文

它的意思是,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况。

解说:

经之以五,经,指度量的意思,也有分析的意思,经之以五是后面所说的道、天、地、法、将。校之以计,校表示校量,校之以计是后面所说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而索其情:索是求索、探索,情,是敌我双方的实情。

经之以五中的,其一“道”,指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就是发动战争要符合的道理,就是所说的师出有名。

其二“天”,指天时,就是上顺天时,发动战争对时机的把握。

其三“地”,指地利,就是下知地利,选择打仗的地方是否对我有利

其四“将”,指将领,就是委任贤能,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去打仗。

其五“法”,指法制,就是节制严明,部队要依法管理。

翻译过来就是:一个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下面是详细解释上面五个方面的分析: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解说:

“上”,指国君,“意”,指意愿、意志。用兵打仗,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

原文: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解说:

诡表示怀疑的意思,不诡是不怀疑,这句意思是生死与共,民无二心。

原文: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解说:

阴阳指白天和黑天,晴天和雨天。寒暑指冷暖等气候差异。时制指春、夏、秋冬季节更替。

原文: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解说:

高下,指地势高低。远近,路程的远近。广狭,指战场广阔与狭窄。死生,死指死地,指不可攻守进退之地,生指生地,指可攻守进退之地。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解说:

智,表示智谋才能。信,表示赏罚有信。仁,表示爱抚士卒。勇,表示是勇敢果断。严,是指执法严明。

原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解说:

曲制,是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官还表示各级官员区分。道也可指粮食运输通道。主用,是指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原文: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解说:

上面所有的五个方面,为将的都听到,知,谓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

原文: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解说:

校之以计:是通过七个方面比较。而索其情:是指探索战争胜负情况。第一个方面,主孰有道?是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修明。将孰有能?指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天地孰得?哪一方得天时、地利。法令孰行?哪一方认真执行法令。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状况更好。士卒孰练?哪一方军队训练有素。赏罚孰明?哪一方的奖惩公正无私。我根据这些情况判断,就能预知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解说:

直译为,用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解说:

计利以听:以表示已经,听表示采纳。乃为之势:势谓形势。以佐其外:作为外在辅助条件。就是形成的态势,有利于已的条件,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解说:

诡道:是指欺诈、多变的方式,此句意思是,用兵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化莫测。有能力进攻,却向敌人显示不能进攻。有能力防守,却向敌人显示不能防守。本来要从近处进攻,却显示要从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进攻,却要显示从近处进攻。

原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解说:

直译为,敌人贪利,则以利引诱。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攻取。敌人有实力,则需严加戒备。对强大的敌人,应避其锋芒。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挠它,就是使其气势衰落,在攻击它。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我方示之以弱,以骄傲其心。

佚而劳之:佚同逸,是安闲、安逸的意思,指敌人修整得充分,则当使敌疲劳被动。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之。

原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解说:

在敌人无防备情况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之时进攻。这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泄露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解说:

庙,是指古代祭祀祖先与商议国事的建筑。算,指计算。古代兴师作战前,在庙堂上举行仪式,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称为庙算。开战之前就预测战争能够取胜,是因为战争筹化周密,胜利条件充分。战之前就预测战争不能够取胜,是因为战争筹化不周密,胜利条件不充分。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取胜的条件多,就能够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而况于无算乎!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我根据这一规律来考察,战争胜败就可以显而易见了。

下一节,我学习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