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1)

南京方山大庙是南京方山风景区的一处古迹,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的神灵张渤。

有关张渤的事迹最早见于道教神仙传记中的记载。据道书《历代神仙通鉴》中载:张渤为远古大禹时期荆蛮地区部落的酋长、统帅。他带领百姓在江南一带,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为利,发展农耕,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类似事迹在《万历绍兴志》等多部典籍中也有记述。

据《广德州志》载:张渤是武陵龙阳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身长七尺,英气勃发,先后与柳氏李氏为婚,生五子、一女、八孙。张渤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他要从浙江长兴开挖一条运河,贯通安徽广德,经东亭,通“无量溪”到桐汭河,经郎川,沟通南漪湖,直达长江。张渤因驱使阴兵开河,不让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与李氏密议,送饭时以鼓响三声为约,必至。厥后,因遗食于鼓,鸟啄鼓响,王至鼓坛,乃知鸟为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至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遂息。张渤从此隐居广德横山之巅,潜心修炼,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圣渎之水虽涸为民田,广德的老百姓还是感激张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横山建造了祠山庙,塑像供奉。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载:唐天宝七年,京城长安一带和全国广大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李隆基立坛祭雨而应,玄宗惊服神威,特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鉴于张渤开拓江南,终生治理水患,发展农耕,经纶济世,功盖天下,似山高水长,建殿造庙供奉褒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敕封横山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后来百姓们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大帝的尊称。其后由于历代皇帝的加冕,对张渤的封号越来越高。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对张渤进行了封禅,五代十国后晋南汉皇帝刘晨又册封张渤为广德王。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竟赫然封张渤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

综合上述相关文献的记载不难看出,张渤既是一位道教神谱中的神仙,又是民间所祭祀的一位治水英雄。就这一点而言,其类似于妈祖在道教与民间信仰中的关系。

方山大庙原有山门殿、祠山殿、玉皇殿、三清殿及道士寮房等建筑99间半。张渤为汉人,有治水之绩,被后人奉为祠山大帝,历朝加封,现在东南诸省还有千余座张渤庙。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2)

到了佛教道教极盛的唐代,张渤的神威更加高升。天宝年间,玄宗李隆基还御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后来的历代皇帝,更把张渤列为三公,封以王位。什么灵济王,什么忠佑、昭烈、正顺、合为“八字王”。北宋以后,在张渤祭祀祠地建昭德宫以为王寝。明太祖朱洪武转战江南,行辕设于昭德宫。此时令大帅朱亮祖攻宣城郡。夜梦以祥,醒来果然捷报传来,宣城攻克。甚喜之下,诗兴大发,便挥毫诗曰:天下英灵第一山,白云为阙石为关。高台近斗当空出,老树如龙挟雨还。兵革屡经香火旧,鬼神常护道人闲。从军幸得来瞻此,指挥干戈动笑颜。

朱洪武平定天下,于金陵登上金銮宝殿以后,每年遣宦官于广德祠山庙祭之太宰,焚之檀香。皇帝老爷一带头,地方官员更来劲。于是,筹物集款,大兴土木,改昭德宫为广惠殿,又在广惠殿前建一偏殿。此殿前面还矗一高杆,制礼斗,又名近斗阁。阁前置焚香炉,复建一亭,名凝香亭。因张渤信封道教李聃,故又在张渤泥像大殿后面建李老君官,塑老子泥像。这些宫殿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正前面,两行长廊,泥塑诸天将,铁铸为两巨神,高约八尺,腰大数围,全身明光滑亮,颜如银铠,威武已极,乍一望去,令人生畏。近斗阁前矗一石碑,上面是元璋诗头一句:“天下英灵第一山”,并建亭以护,名御碑亭。碑亭两旁矗影壁,东壁书一大“龙”字,西壁书一个大字“虎”字。其字高三丈,宽一丈,煞有龙腾虎啸之感,降龙伏虎之意。前殿对面有戏楼,下有十殿阎王泥塑像,更是奇态怪状。在张渤木雕尊像处,还别出心裁地制一座大轿。大贡缎子顶,四周围以幕帐,桥前帐帘垂挂,轿内坐张真君渤,头戴禹王冠,身着禹王服。轿边有四孔,为穿轿杆可抬而制。遇有旱灾,乡民祈雨,便抬出周游城乡。

那么张渤治水的故事究竟发生在何时呢?《淮南子》曾有一则关于大禹的传说可供参考:“禹治洪水,通辍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崇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开北方而启生。”显而易见,《能改斋漫禄》中张渤化猪的故事是将大禹变熊通辍辕山的故事移植到张渤的身上。不同的是大禹完成了治水的任务。而张渤“河渎之功遂息”而已。

西汉末年,乌程(今浙江湖州)张渤决心继承先祖辅助夏禹治水之功业,筹划开凿一条自长兴泗安经广德全境至南漪湖的人工河。这样既可消除水患,又有舟楫之利。在广德东亭施工时,为加快工程进度,张渤施展幻豕神术,化作神猪率无数小猪掘泥驮土。不期,一日忽被前来工地送饭的夫人发现,张渤避化不及,慌忙向东奔逸。因羞于再见夫人,便隐居城西祠山不出。夫人不知就里而又寻夫不着,遂匿居城东一隅。从此,俩人再未谋面。后人追念张渤治水功绩,奉为祠山大帝,建祠立庙祀之。历代香火不绝。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3)

(目前寺庙暂时由心诚法师住持在那里)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4)

(很清苦的修行生活)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5)

(闻讯前来的护法居士)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6)

(带着供品前来,供养三宝师父)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7)

(无论社会如何变,善良的民众总归是有的)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8)

(因果不虚,毫厘不爽,好人终归有好报)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9)

(居士们供养的食品)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10)

(这里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供养而得以延续)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11)

(方山大庙内景)

南京的方山又叫什么山(谁见过南京江宁方山东坡上的)(12)

(内景2)

据传1862年6月,清朝将领曾国荃纠集2万多清军,在攻陷天京 (今南京)西线门户——安庆之后,直抵天京城下。这时已攻下苏、常而挥师上海的忠王李秀成,接报后星夜回师营救天京,激烈的保卫战进行了40天,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回天王府。继而清军攻破各门,天京失陷。脱围而出的李秀成身负重伤、人饥马乏,单骑来到方山,隐藏在方山大庙旁边的草丛之中,渴饮方山清泉,饥食方山野果。当地村民发现后,借进方山大庙拜神上供之机送饭送酒,保护忠王尽快养好创伤。谁知有个陶姓二流子,得知清廷悬赏数千大洋捉拿幼主和忠王后,便向清军密告,清军包围方山,忠王不幸被捕,不久即被杀害。

忠王死后,附近村民为了纪念忠王英灵,每年清明节时扛着大旗,擂着大鼓、齐集方山大庙进行祭奠。曾参加过太平军、给忠王扛过帅旗的村民陶正昌,创作了方山大鼓《麻雀蹦》,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太平盛世,方山大鼓成为百姓们拜神祈福的一种仪式。村民陶义海还记得,解放前,每年三月初一,陶家庄派出16人的队伍:锣、鼓各八面,相间排列,敲敲打打到方山大庙拜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二、初三还在村里敲打两天。周围47个村在陶家庄之后,轮番祈福,村村献舞,一直要持续到三月十九。解放后,陶义海的哥哥陶义春和一群鼓手将方山大鼓改到了秋后打,以庆丰收,名曰“生产大鼓”,加入了农民劳动的动作,更多了时代特色,但基本动作、鼓点未变,每年也只打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