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系统构建艺术史学习与认知体系,我们才能在考研战场上取得成功,才能为将来的研究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行文逻辑如下:

本文全面分析了艺术史学习与认知的底层逻辑,是为艺术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论最强干货!有考研需要的同学,建议阅读两遍以上!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1)

一、艺术史学习与认知逻辑

1. 艺术史的学习逻辑

当我们翻开一本艺术史书籍,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蒙娜丽莎》会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为什么说起文艺复兴,我们脑海中就会不自觉浮现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难道文艺复兴时期只有这三位画家吗?显然不是。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2)

文艺复兴“三杰”肖像

毫无疑问,艺术史的书写是经过人为选择的。

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术品、艺术家都会被写进艺术史,只有那些被选择、被讨论的艺术品、艺术家才会被载入史册。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3)

瓦萨里

那么,问题来了,艺术史书写过程中,选择、讨论的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是达芬奇被大众选择以及讨论,而不是安杰利科或者马萨乔?

标准背后包含的即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不同进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认知体系。

我们学习艺术史不仅是为了看“懂”一幅画,或是懂得如何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为了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人类思想观念何以发生,在艺术中何以体现,又将走向何方。

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接纳艺术史?

艺术史从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冰冷的记录。艺术史的史实和史学学者的观点常常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学者常常依照自己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论来对史实进行论述,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艺术史的学习实际上是对我们判断力的一种考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建立自己的意识,建立自己解读艺术的“观念之网”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己解读艺术的观念之网”的前提必须是要对艺术史有一个全面且普遍的认识。有了这种基本认识之后,我们才能滋生出自我的独立思考。

毕竟,所谓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是刻意与既有思想体系割席,刻意寻求与众不同或个性,而是要在对艺术宏观的把握中去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对艺术史上下文(context)的把握和判断,是一切观点的基础。

人对事物的认知、对艺术的欣赏是有阶段性的变化的。

我们对审美的感知,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眼睛来读取艺术作品画面的信息,再进行思想的转化与理解,达到对一份艺术作品的感性掌握。

对一份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除非天赋异禀,更多的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与人生阅历。

如此一来,艺术史就不是一个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生命体”,艺术史构建我们的观念的同时,也被我们所构建,不断迸发出新的价值。这个“新”并不是在于它会给我提供新的故事,而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去看待某一主义或流派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进而产生新的观念和新的维度。而这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维度正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Spark(火花)。

2. 艺术史的认知逻辑

很多初学艺术史的人,很容易不自觉被原有知识所束缚:在看到一件艺术作品时,第一步不是用眼睛去观看去感受,而是绞尽脑汁去寻找合适的艺术史标签将之对应,以寻求机械的“理解”。久而久之,艺术史话语反而成为了我们心灵感受、自我意识的束缚。

正如《心灵捕手》中,Sean对Will说的一段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

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

……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4)

《心灵捕手》剧照

艺术史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史不仅仅是话语表达的逻辑历史,更是由一副又一副艺术作品所构成的视觉的历史。因此,我们是很难通过听故事听明白艺术作品,我们需要更多地调动我们的眼睛,打开我们心灵的触角,去看去感受。

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出现许多艺术史学习的常见问题:老师在讲台上大谈特谈梵高的《向日葵》,下完课同学还是一脸懵逼,“所以《向日葵》本身好在哪里?”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5)

梵高:《静物--带十二朵向日葵的花瓶》

这种错位感,有点像网站电影高评分和电影的关系,不看电影只看评分的话,先入为主认为一定会是震撼自己的神作,可实际去看的时候,内心不由感叹“就这?”。

这种错位感来源于语言表述和观看感受之间的天然隔阂。妄图通过输入语言信息,让观众体验观看感受,正如妄图通过分析水分子化学式学会游泳一样荒谬。

其实大部分初次接触艺术作品的人,心里难免有隐形的观看感受标准——越精致越逼真越复杂就越好。这没什么好指责的,因为这就是人类生存演化过程中,眼睛的自然需求之一。

纵观艺术史,艺术作品的发展似乎遵循着朴素的风格发展规律:先追求自然的还原,再超越自然,然后进入到抽象的领域。那么整个历史演进中,在达到自然还原的这个状态点之前和之后的风格,其实大都是不匹配自然生理审美标准的。

两者的冲突就会造就一个切实的问题:听得懂,但是欣赏不起来。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我们自然的观看感受开始去学习。把艺术作品先看明白,而不只是听明白。

二、如何正确高效地学习艺术史,助力考研

正确高效地学习学习艺术史,并在考研战场上取得成功,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感性认识,看明白艺术作品。

2.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艺术史内在逻辑。

3.培养问题意识,构建元学习的能力。

4. 真题演练,锻炼考试迁移能力。

这四个步骤,实则分为两个部分:

前两个步骤为第一部分,后两个步骤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的目标在于艺术史学习全面而扎实地输入,用画眼导引认知;

第二部分的目标则在于艺术史学习灵活而深入地输出。

在输入阶段,市面上大部分考研辅导都止步于教材知识点的归纳。

学生学了半天,还是看不明白画,甚至分不清书画中的皴法;

很多学生学到考研前一刻,都不知道17世纪世界整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艺术与文明进程如何在碰撞中,绽放新的光彩;

只是在机械背诵单一零散的知识点。

而他们所宣扬的所谓的方法论分析只局限于学者人名和书名的简单罗列,对于答题毫无用处,只不过是他们的的营销装点罢了。

误入这样的辅导班,不仅浪费了金钱,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艺术史研究发展(如何学好艺术史)(6)

【图十:某知识分享网站对无良辅导的吐槽截图】

1.建立感性认识,看明白艺术作品

毫无疑问,艺术的历史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艺术家本人也像各行各业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真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吗?

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我们目光所见到的,而是我们所知道的。

知道,才有看到的可能。如果不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我们的眼睛即使见到,也无法看到。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看”,“看”里面有观念,有知识,有先入为主的经验与习惯。

相比于西方绘画,中国书画的艺术语言对我们而言更加陌生,难以理解。理解了中国书画的艺术语言,对西方绘画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就好比你学会了函数,再去解二元一次方程并不会觉得困难,反而会感觉无比丝滑。

尽管中西方绘画的演变有各自的逻辑,但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五代宋初,正相当于欧洲绘画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

而宋元绘画风格变化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剧烈,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16世纪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现代绘画史。

所以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会遵循视觉的逻辑来讲解中国的绘画艺术。

从中国传统写实绘画的黄金时代——宋朝开始讲起。从宋朝出发,去探寻中国绘画注重写实的艺术语言,何所来又何所往。

如果按照一般的学习顺序,直接从史前艺术切入,我们会发现,对于史前的抽象艺术,我们实际上是看不懂的,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但如果我们从宋朝开始看的话,就会发现,

宋朝之前的绘画——那些看起来所谓比较抽象简单的绘画,其实是生产力水平所限制的抽象。

宋朝之后元明清的绘画的抽象写意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抽象。

元朝赵孟頫、黄公望等人可以和西方现代绘画启蒙的马奈、塞尚相当,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开端。

而其后涌现的各种流派和个人风格,都可以在西方绘画史上找到一些类似的对应点。

我们看完宋朝之后,再从前从后,把整个中国绘画史,在中西对比的语境中看完,直接在整体语境中去感受中国绘画风格的演变规律,以真正建立我们眼睛对绘画艺术语言风格整体演变的感性认知。

2.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艺术史内在逻辑。

以上是对艺术发展宏观的认知,除了宏观的大历史外,微观的个人历史也不容忽略。

事实上,只有我们掌握了整个宏观的历史规律,再来看个人历史的时候

当我们结合宏观历史和微观历史,我们将会把握更本质的历史规律:因为这是积累了艺术史的宏观动态和个人动态的经验以后,再察觉到的历史规律。

3.培养问题意识,构建元学习的能力

关于问题意识,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仿佛只要你会“思考”,问题意识就会在某一天突然灵光一现,涌入脑海。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灵光一现的可能,但是即使有所谓的灵光一现,自己凭空产生的问题意识也一定是浅薄的(有维特根斯坦式慧根的天才除外)。

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搞明白现在的艺术史在讨论哪些问题,那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不同学派的学者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

在探究的同时再结合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所谓批判性思考,并不是想大多数人想当然认为地那样是“挑刺地思考”,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原则”,从而输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会根据具体的艺术史案例,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引导大家去思考问题本身。

我们并不会像市面上大多数辅导机构一样,只是丢出“名人名言”让大家做笔记,考试时候机械引用“装点门面”。

我们会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出发,去定位该学者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他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意义在哪里,其他学者就这个观点又是什么态度,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原则。面对陌生的材料,我们才能真正触类旁通,输出自己的观点。

4. 真题演练,锻炼考试迁移能力

但是,日常经验往往告诉我们,理解了学会了是一回事,考试时候精准输出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我们要如何高效地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XMIND YOUR BRAIN,把你的大脑XMIND 化!

XMIND YOUR BRAIN并不仅仅是画思维导图那么简单,要知道画思维导图仅仅是辅助记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大脑有意识的知识检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思考的速度以及应试的能力。

如何提高大脑有意识的知识检索的能力?

第一步是把知识结构化,思维导图化,然后记住它。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第二步,不断刷题训练。刷题训练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很多人错误理解了刷题的含义,误认为刷题就是多做题,做了一堆题还是原地踏步。

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历所见,市面上很多辅导班,有自己的题库也收集了一堆真题给学生做,但是到讲评的时候却是模棱两可语焉不详,顶多分享优秀学生的答案。

学生无法在讲评的时候得到有效的反馈,拓宽自己的思维,这样的刷题只是浪费时间。

刷题的关键在于得到有效的反馈,刷完题能理清楚为什么这么提问,该怎么回答,有哪些角度可以切入,自己的答案可以怎么优化。

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会细讲每一道典型性的大题,抽丝剥茧直到完全分析透彻为止,让每一个学生听完都有话可说,有料可写。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缺乏正确的思维认知。

只有系统构建艺术史学习与认知体系,我们才能在考研战场上取得成功,才能为将来的研究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山海艺研社”公众号,联系我们,加入交流群,获取更多美术史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