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人生旅行的版图上,有三个地方——绍兴、宣城、当涂——是他情有独钟、流连忘返的地方因为这三处都是诗人倾情山水之乐的胜形之地,更是令他着迷和追求的千古风流和文人遗踪的向往处所以青山(谢公山)和采石矶的名胜著称的当涂是李白的终老之乡由于谢眺的关系,青山自然成了李白追怀无穷的胜境,而长江边上的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更是诗人多次游访吟咏之地诗人曾叹息道:“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赠宣城宇文太守……》)诗人于“失计”之中,便引奔腾不息的大江为知己,所谓“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唐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诗人多次徜徉于天门、牛渚之间,并把这种“自得”之情,倾注于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诗仙李白一生都在游山玩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诗仙李白一生都在游山玩水(李白的创作之路竟从旅游开始)

诗仙李白一生都在游山玩水

在李白人生旅行的版图上,有三个地方——绍兴、宣城、当涂——是他情有独钟、流连忘返的地方。因为这三处都是诗人倾情山水之乐的胜形之地,更是令他着迷和追求的千古风流和文人遗踪的向往处所。以青山(谢公山)和采石矶的名胜著称的当涂是李白的终老之乡。由于谢眺的关系,青山自然成了李白追怀无穷的胜境,而长江边上的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更是诗人多次游访吟咏之地。诗人曾叹息道:“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赠宣城宇文太守……》)。诗人于“失计”之中,便引奔腾不息的大江为知己,所谓“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唐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诗人多次徜徉于天门、牛渚之间,并把这种“自得”之情,倾注于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在一个晴朗的黎明,诗人从芜湖口驾轻舟扬帆启航,顺流而下。诗的前两句,借山写山,以“天门中断”的惊险感受,显示出浩荡江流的巨大冲击力。而这汹涌澎湃的江涛,却又被阻在天门脚下,回旋激荡,呈现出“惊险之地”的无比壮观。后二句犹如影视镜头的“特写”:诗人乘一叶轻舟,迎着扑面而来的两岸青山,白帆上,则镀上了金色的朝暾。这简直就是一幅气势飞动、色彩绚烂的天门山水人物图。诗人由此而生的轻快愉悦之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夜泊牛渚怀古》

这是诗人游采石矶留下的一首名诗。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史书记载:东晋袁宏少有才华,家贫,以运租为生。有次夜泊牛渚,放声吟诵其《咏史诗》,时谢尚正江中泛舟赏月,闻诗邀见,大加赞赏,于是袁宏名声日显,后官至东阳太守。诗题中的“怀古”,即指这个故事。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夜泊牛渚的特定场景,展现出青天澄碧、万里无云的空阔景象。主人公空舟望月,一片清辉,月色波光,融成一体,令人神往,由此而过渡到“怀古”。为什么是“空忆”呢?因为光是怀念,没有用。关键在于“空”字下面两句:我也想像袁宏那样高声吟诗,可是像谢尚那样的人却听不到。其意在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实在地说,李白从“赐金放还”之后,心情一直不好,再加上后来寻阳入狱和长流夜郎的那番折腾,诗人已被折磨成为身心疲弱的老人。就拿他时而爱水、时而重山的诗意来说,这本是热爱大自然的一种真态,可在诗人的内心却是十分彷徨苦闷的。我们从他在牛渚江边写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困境:“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李阳冰看出了李白的困境,遂把他安顿在当涂,让他能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岁月。李白虽知自己离大限不远,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狼狈。他认为,人活着,就要绚烂地生活。于是,他带着病体继续游览当涂。

当涂古迹甚多,城内的化城寺,吴孙权时所建。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巡,曾驻跸于此,增置二十八院。唐天宝年间,寺僧清升又建亭于寺旁西湖上,铸铜钟一。李白在《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中,着力描写了寺的高大、亭的清幽:“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在寺主的清托之下,李白还当场挥毫,写下了《化城寺大钟铭》。李白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一抖擞精神,就天阔地宽,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炫目的阳光下,烟消云散。

当涂城北五里,有著名的黄山,高四十丈,拔地而立。上有南朝刘宋时所建的凌歊台,它高出云表,四望无际。李白在《登黄山凌歊台……》诗中,描写了登台纵目江天空阔的情景:“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李白另有《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诗:“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按《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其处在太平州当涂县”,即确指今天当涂县城北的黄山。

当涂县东北60里有座道教名山横望山(亦称横山),南朝梁陶弘景曾炼丹修道于此。横山西南两壁相峙如门,上有摩崖石刻“石门”二字。李白去世那年(762)春天,曾重游于此,并写下《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有诗家说,这是“李白最好的诗之一”,是诗人对自己62年生活的总结。(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诗中提及的吴筠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道士,与李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宝元年(742)春夏之交,李白从鲁郡南下,与吴筠同居剡中。后吴筠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这年秋,唐玄宗也征召李白入京,二人同为待招翰林,成为了天子的“近臣”。但在不久,吴李二人都先后离开了长安。

天宝三年(744)夏,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杜甫,开始了李、杜的梁宋、齐鲁的漫游。李白就在这一年受道箓。及至天宝五年(746),李白还去当涂横望山隐居颇久。因此,横望山也是李白隐居学道比较熟悉的地方。不过,临终前的李白对于“学道”已湛然清醒,正如他自己所言“如今了然识所在”,他已经从心底对之说“拜拜”了。我们来读李白这首诗的最后一段: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揖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石门”,是指横望山中一带风光奇特的所在。此处的石山左拥右抱,罗列拱揖;内有渊渊泉水,萦绕如练;四季景色,变幻无穷。但是,李白再度游此,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此地胜景,而是关乎农民生活的“鸡豕”和“桑麻”之类。比起超脱现实空想的“悲鸾驾鹤”(仙人生活)则更是远远有着间隔了。他似乎从仙境中回过神来,并宣告“云游雨散从此辞。”这不仅是对昔日道友吴筠的诀别,更是对神仙迷信的诀别。想到原有多个人生立面的诗人李白如今真的是又回到食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里来了。

当涂城南十里有龙山。因其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称。据传: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曾于重阳率众宾僚游龙山。时参军孟嘉帽子被风吹落,竟然不知,谈笑自若,成为佳话。李白于临终这年九月九日游龙山,次日复游,追踪前贤,作诗寄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月龙山饮》);“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九日即事》)。这时的诗人穷途末路,贫病交集,已非早年铜官山醉酒的意态,只是顾影自怜,逐臣与黄花共苦而已。如果我们把登龙山二首和归石门旧居一诗合在一起来读,就不难发现生不及禄、沉抑下潦的诗人此时的梦想与仙幻俱灭,天色“向暮”了,他的人生也“向暮”了,因此,才有“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的临终绝唱。这年冬,李白辞世。他活了六十二岁。

李白死后,初葬龙山,后移葬青山。因为李白生前曾有向往青山之情:“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题东溪公幽居》)

李白一生钟情于皖山皖水。他曾打算“结茅茨”于宿松沙塘陂,“投迹”于潜地皖公山,“下筑”于泾县落星潭和太湖县的司空原。甚至在流放途中,还神游于秋浦桃花陂,幻想“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地——当涂青山。从此,当涂青山成为凭吊李白的胜地,赢得了历代诗人的咏赞。晚唐著名的九华山诗人杜荀鹤,在他的《经青山吊李翰林》诗中,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写道:

谁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