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战役。曹操早期最大的劲敌自然就是袁绍了。在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奠定自己的基业。因为官渡之战实际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战役,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纪》,其他人的传记中相关记载也非常多。不过关于官渡之战,一直以来形成的一些说法错误还是比较多的,原因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文人不懂军事,问题太大。

官渡之战袁绍有多强(被无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绍才是真正的高手)(1)

袁绍

袁绍作为当时最强有力的诸侯,如果从《三国志》的描述来看,会得出是个草包的结论。可是正如刚才所说,《三国志》是尊曹贬袁,黑袁绍黑的最起劲的一本书,完全相信《三国志》那就大错特错了。

官渡之战中其实有两个关键的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远离战场。一个是河内,一个是宛城。

曹操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举围攻吕布,做为吕布的铁哥们,河内的张杨出兵东市,为吕布声援牵制曹操。十一月,张杨在东市军中死于部将杨丑之手,这个杨丑倒是曹操的铁杆粉丝,杀了张杨后立即投靠了曹操,但好景不长,杨丑又被自己的部将眭固击杀。眭固对张杨也算忠心耿耿,杀了杨丑后立马投靠了张杨另一个铁哥们袁绍。眭固以张杨以前的长史薛洪和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今河南泌阳东北),自己带着大部队北上向袁绍求救。

河内出了大乱子,对曹操来说可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河内对于整个河北战略格局的重要性曹操是清楚的很,以前是想吃,但旁边有袁绍,不敢吃,现在河内大乱,袁绍又远在幽州攻打公孙瓒,简直就是上天赐河内予曹操。正所谓机不可失,曹操立即出兵,更可恶的是曹操还打着帮助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旗号。

建安四年四月(公元199年),曹操抵达黄河,以史涣、曹仁为先锋渡河,一战就大破眭固,拿下他项上人头,于是曹操跟着过河平定河内全境,一战铲除了拥袁反曹的张杨势力。

同年三月公孙瓒在袁绍的攻势下终于顶不住了,败亡。四月,袁绍回师邺城。曹操仰天打了个哈哈:“本来是想帮大哥你打公孙瓒的,但大哥神威无敌,公孙小贼自取灭亡。正好河内这出了个逆贼,小弟就替大哥顺手灭了,省得大哥为这种小人烦心。”打完哈哈,留下魏种为河内太守,走了。

袁绍吃了个哑巴亏,但军队连年与公孙作战,此时正极度疲惫,不是同曹操开战的时机,除了跳脚骂两声:“小人,卑鄙,狡诈。”之外也别无他法。但这个仇,必须得报。

通常,都把曹操谋夺河内说成是威胁袁绍侧翼,这是胡扯淡。就凭曹操那点实力拿什么去威胁袁绍侧翼。占领河内其实是谋求自保,并不是为了在邺城之西打住一根钉子。

而且,河内这个地方不能孤立的看,必须和宛城结合起来。

为啥两个离的很远的地方需要结合在一起来观察呢?这就得从袁绍要进攻曹操,有哪些方案说起。

古代作战,一般情况下无非就是左中右三个方向。袁绍的右翼有两种可行方案,一是下河内,破河东,渡蒲阪,谋关中。这是在右翼形成对曹操的战略包围,也正是曹操(假装)担心之处。曹操曾说:“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这句话其实是大忽悠,那个时候关中根本不是曹操的核心地区,用现在的话讲叫城乡结合部,曹操并没有形成对关中的有力控制。

如果袁绍采取这个计划,只是长远之计。现在既然袁绍是谋求与曹操决战,这就只能做为一个辅助方案来用了。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之前沮授、田丰以这样的方案游说袁绍,袁绍也是可以考虑的。(注:在袁绍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攻打曹操时,沮授、田丰所提意见也是一个被后人歪曲的方案,毫无可取之处,用孙权评价鲁肃的话说,叫做:“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生空谈误国。不过这是另一篇文章,这里就不说了。)

二是下河内,走修武,渡孟津,趋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进击许昌侧后。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分割曹操关中力量和本部之间的联系,直接威胁曹操侧背,逼迫曹操决战;问题是河洛地区受战乱破坏最严重,大军就地纳粮困难,交通线直接暴露在曹军夹击之下,一旦刘表背盟,张绣不肯归附,袁绍大军将陷于绝地,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该方案的关键点是得到张绣、刘表的联合作战,袁绍大军可以在宛城得到一个补给基地,获得对曹操作战的有利地位。

官渡之战袁绍有多强(被无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绍才是真正的高手)(2)

张绣

我们都知道,张绣当时是和刘表联盟,事实上,就是依附于刘表,由刘表提供军需后勤,张绣在一线抵抗曹操。这个套路是刘表常玩的,后来的刘备在新野也是这个套路。河洛地区虽然破坏严重,但是如果能打通这一路,袁绍大军就可以得到刘表方面的后勤支持,补给不再成为问题。

而走这一路有两个关键点,河内和宛城。曹操占据河内首先堵住了袁绍并州军团南下以及主力军团西南下的通路,但是光凭一个河内并不保险。因为袁绍一旦大举进攻,曹操是无力分兵保卫河内的。所以要上一个双保险——拉拢张绣。对曹操来说,只要能把张绣拉过来,袁绍这一路就得破产。而整个官渡之战前后,曹操最怕的就是这个情况。袁绍大军能够到达宛城,曹操就会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而这种两线作战和张绣本人在其侧后形成的威胁的两线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毕竟张绣没必要给袁绍出死力,而袁绍自己的军队在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所以袁绍和曹操都积极的拉拢张绣、刘表。一直以来,都把袁绍拉拢张绣说成是因为张绣能威胁曹操侧后,这是一句彻底的正确的废话,别说我,就是稍微熟悉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文人专家用1800年时间来告诉我们吗?

正确的解读是,袁绍自己可以利用这一基地,其主力在曹操正面施压,一支强有力的别军进抵宛城,以此为依托,乘曹操被袁绍主力拖住,直取许昌。不是利用张绣威胁曹操侧后!重要的事再说一遍!袁绍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注:《三国志裴注》中还说,后来因为沮授出言不逊,袁绍夺去了他的兵权,将沮授的兵马分给了郭图。以此来说明袁绍心胸狭隘,这又是在黑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沮授被袁绍任命为右军统帅,而沮授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抵触袁绍的决策,那被夺职,让能够理解领导意图的人来做事,这是非常正常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文人们在官渡之战中关于河内和宛城,张绣和刘表的解读都是错误的。

既然要拉拢张绣,其手下主要谋士贾诩自然是工作的重点了。这方面曹操先袁绍一步,搞好了和贾诩的关系,正是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倒向了曹操。这样一来,袁绍右翼的可能攻势被曹操轻易化解。(另,对付刘表,曹操也用了好两手,但我懒得写了。)

官渡之战袁绍有多强(被无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绍才是真正的高手)(3)

贾诩

袁绍积极拉拢张绣和刘表,这一点充分说明袁绍深通兵法。他的水平远比被后人吹捧的沮授、田丰高明。这一点,在整个官渡之战中是非常明显的,整个官渡之战完全被后世的无知文人解读坏了。不过这是另外文章的任务了,这篇就是谈袁绍的右翼进攻部署和张绣、刘表的关系。

一直以来,文人们依据《三国志》大黑特黑袁绍,胡说八道的解读还有很多,以后继续分解。

作者简介:王正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