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圣意不可违”。在封建王朝的皇家天下,皇帝的话就是最高圣旨,金口玉牙不可违背。但也并非绝对。

比如皇帝的“遗命”,虽然也是“圣意”,但尊不遵守,就要看新皇帝自己的意愿了。

清代历史上,雍正帝就敢公然违背过其父皇康熙的遗命;而雍正帝的儿子乾隆,也毫不留情地违背过雍正的遗命。

按传统孝道来论,这或许应叫“忤逆”。所不同的是,雍正忤逆父皇遗命保住了两位皇兄的脑袋;乾隆忤逆则是杀了雍正帝遗命不准杀的秀才。

雍正死后乾隆为什么要登基(雍正和乾隆继位时都有违背先皇遗命之举)(1)

(剧照)

清世宗雍正,被后人评价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雍正王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继位之初的雍正帝,以雷厉风行的手段纠正了父皇康熙晚年吏治疲顽、贪污公行的弊端。开始推行“地丁合一”、“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政策,巩固皇家统治。在那段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可谓无可或缺。雍正帝也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皇四子,是康熙朝晚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的最终胜利者。

在“九子夺嫡”事件前后,不争气的皇太子被康熙废立两次,心术不正的庶出皇长子被圈禁,结党势力最大的皇八子遭到压制,康熙很瞩意的皇十四子宏愿落空。真正坐上皇位的是没显山露水的皇四子胤禛。

为“九子夺嫡”恼羞成怒的康熙帝,生前留下诏书:“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这里的“二人”即是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

但雍正帝在继位后,却把康熙的遗命丢在了一边,公然保留了这二人的性命。

让许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对于“九龙夺嫡”最大的失败者,康熙帝生前立了两次的皇太子胤礽,雍正帝登基后一直对他礼遇有加,完全与对其他曾参加夺嫡的皇子予以严惩的态度大为不同。

雍正帝刚登基,就晋封胤礽的长子弘晳为多罗理郡王。当时,雍正帝自己的儿子们还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胤礽病逝后,雍正帝允许胤礽的妻妾自行选择去处,所需用度全部由朝廷负担,直到这些胤礽的妻妾去世。这也是其他参与夺嫡皇子们家眷所没有的待遇。

胤礽去世后,雍正帝下令以高规格的和硕亲王的礼仪安葬,并亲自前往五龙亭哭奠。胤礽出殡的时候,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散秩大臣(从二品)几乎全部参加,礼遇仅次于皇帝出殡。

对于大阿哥胤禔,雍正与他也没有什么个人恩怨纠葛。在惩治“八爷党”后,曾有大臣提议将大阿哥胤禔释放出来,但雍正帝没有恩准。

不过,圈禁中的胤褆各种待遇是不低的。在宗人府,虽然没有了以前的荣耀与自由,但他仍然可以随意娶妻生子,生活无忧无虑。

雍正死后乾隆为什么要登基(雍正和乾隆继位时都有违背先皇遗命之举)(2)

(剧照)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胤禔因参与夺嫡失败被圈禁时只有37岁,他被囚禁前后,与妻妾共生育了女儿14个,儿子15个。其中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出生在雍正年间,且子女的婚嫁仕途没受啥影响。胤褆一直活到雍正十二年(1735年)病死。

那么,雍正帝为什么会对太子胤礽礼遇有加、而且也不加害大阿哥胤褆呢?

有研究者认为,雍正帝原本就是太子党的一员,而且他能继位,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胤禛登基后,为了排除异己、巩固皇位,着实下了不少功夫。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过去与他就没啥矛盾,并且在他继位之前就被父皇康熙圈禁,在朝中早已失去了势力和影响,对于雍正来说已经不足为患。

所以,雍正在权衡利弊后才违抗了康熙的遗命,决定不杀此二人,更是想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名,避免世人诟病。

再来看看雍正的儿子乾隆帝弘历是如何违抗雍正遗命的。

乾隆初政,采取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本,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

乾隆帝继位后,为了调整皇室宗室关系失调的不利局面,收揽人心,缓和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矛盾,首先将雍正帝长期监禁的政敌十四阿哥允禵等释放,并恢复爵位。还对雍正朝年羹尧、隆科多两大案的遗留问题,进行了认真复查善后,赢得了诸多赞誉。

乾隆二年(1737年),他又下旨释放了雍正末年因贻误军机而定为死罪的名将岳钟琪及傅尔丹等人,赐予康熙朝的九阿哥允禟等公爵之位。

父皇雍正帝在位时,张廷玉是最得信任的大臣,但是乾隆继位之后,为了打击潜在势力集团,却把他给贬谪了。

随即,乾隆帝又采取步骤,纠正或放弃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错误政策和措施。乾隆帝不信炼丹术,下旨将宫中僧道全部驱逐。严禁呈报所谓“祥瑞”,规定“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针对耗羡归公摊丁入地中的失误,乾隆也予以纠正。提出,以后各地奏报垦荒田亩时,必详办查核,“不得丝毫假饰以滋闾阎之累”。

雍正死后乾隆为什么要登基(雍正和乾隆继位时都有违背先皇遗命之举)(3)

(剧照)

乾隆帝以很大的勇气调整和纠正了雍正朝某些失误政策,当然他也继承和发展了雍正时所有积极意义的措施,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和经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但对于雍正朝的曾静案,乾隆帝却无视父皇遗命,而是自作主张,将曾静公开斩首。结果引发了许多非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雍正初年,湖南有个名叫曾静的秀才,最初一心想考功名,参加考试多次落榜后就放弃了。但这个曾静其为人迂腐,没什么天资,却喜欢爱吹嘘。后来就选择教书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吕留良鼓动反清复明的书后,竟然萌生反清复明造反之念。

曾静联系了几个同样想反清复明的读书人,为事成后封王拜相的目标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他们很快就看清了现实。没钱没兵,啥都没有,根本就没办法造反。此时,他听说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岳钟琪,正在川陕当总督,权力很大,而且拥兵十万,

曾静臆想:岳钟琪是民族英雄之后,而所谓民族英雄,实是汉民族之英雄,只会忠汉统,不可能忠于满统的。在这假想推理中,他写了一封鼓动造反的信,去说服岳钟琪起事。岳钟琪收到信后,,不屑一顾,就上交给了雍正皇帝。雍正当即下令抓捕了曾静等人。

曾静被抓后,很快全部招供。连他自己是因为看了吕留良的书才有反清复明的念头的经过都说了。

就在曾静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雍正帝竟出人意料的只是口头警告了一下他,然后就把他释放了。而却把写书的吕留良一家满门抄斩,那时吕留良早已过世,雍正令人挖其坟墓,把他挫骨扬灰。

随后,雍正令人把这件事情写成了一本名为《大义迷觉录》的书。书写成了之后,雍正指令曾静到江南各地以身讲法,宣传皇恩浩荡,消弥东南各省文人的反清情绪。 

侥幸逃过一劫的曾静自此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哪天雍正翻脸杀他,惶惶不可终日。雍正帝得知曾静不放心,就特意下旨昭告天下:“朕绝不杀曾,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突然驾崩。或许是因为他办的吕留良案的关系,所以关于雍正的死,世间就有了吕四娘为报父仇,潜入宫中,一剑砍掉了雍正的脑袋的传闻。

雍正皇帝生前的确放过了曾静,还留下遗言不准后代杀他的头。但雍正的儿子乾隆一上位,便不顾父皇遗命和众人反对,下令立即将曾静押至京城市口凌迟处死。

雍正死后乾隆为什么要登基(雍正和乾隆继位时都有违背先皇遗命之举)(4)

处死曾静之后,乾隆对百官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

大概在乾隆看来,曾静虽是一介落魄秀才,但有过叛反之心,便罪不可恕,只能处死,以绝后患。可见,一个杀,一个不杀。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当初雍正帝不杀曾静,是出于稳固地位的考虑;而乾隆诛杀他也是出于稳固统治的目标。

后来,乾隆帝又大胆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并对过去的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了对官吏廉政的考绩。这一放肆“宽缓”结果,使吏治风气速坏,贪风再起。

弘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1738年)起,也开始严厉查处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官污吏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乾隆帝严苛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乾隆四十年,共查处了十多名职位很高的贪官,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等,都被削职诛杀。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