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省份中,安徽可以说是较为年轻的一个,但同时安徽也是人才辈出之地,许多重要人物都生长于此地。
从三国时期的曹操、周瑜,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民国时期的陈独秀、段祺瑞,到现代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众多的历史人物这片富庶的土地中走出,影响了中国的诸多历史进程。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许多人并不希望将安徽省的省会设立在合肥,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也同样如此,他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还专门提及此事,寻求毛主席的批示。
毛主席
俗话说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句话在毛主席身上体现得更是尤为明显,对于安徽省省会是否迁离合肥的问题,毛主席早已经有着深远的考虑。
他在给曾希圣的回信中,一句话就将曾希圣的叹服,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提搬迁省会之事。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那么的英明睿智,不禁让人感到叹服。
为什么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人希望将安徽省会迁离合肥?毛主席有什么样的考虑?他在回信中说了什么?
年轻的省份安徽安徽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片沃土,位于我国的华东地区,受到长江、淮河以及新安江三大流域的共同滋养,向来是人杰地灵之处。
在古代时期,安徽地区其实还不叫安徽。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游历今安徽、江苏地区,对其山川河流之壮美甚为赞叹,遂将此地设为南直隶地区,归朝廷直接管辖。
在朝廷的支持下,此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周围的人力、物力资源逐渐向此地聚集,再加上发达的水运条件,更是让其成为了往来各地的商贾名士的停留之处。
明成祖朱棣
清朝时期,南直隶被改名为江南省,此地因为地大物博,再加上清朝初年各路豪杰反抗清廷斗争激烈,于是顺治年间在江南省分设两个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其中左布政使司设在江宁,右布政使司设在苏州。
当时江南省是清朝最富庶的省份,朝廷每年所收取的赋税中,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江南省。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江南省的富庶让许多百姓都能够安心读书参加科举,全国每年科举上榜的人数中,仅江南一省就占了近一半。
清朝康熙皇帝
随着左、右两个布政使司形成的管理体系日渐成熟,清朝政府决定干脆将东西两地分而治之。
康熙年间,江南省正式被一分为二,西部取“安庆”和“徽州府”的字,被定名为安徽省,东部被定名为江苏省,其中安徽省的首府被设置在安庆,安庆府由此成为安徽省的第一个省会。
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是人才辈出,人们常说:“一部三国史,半部安徽史”,东汉末年的曹操、夏侯惇、许褚和华佗,均来自安徽亳州。
曹操(剧照)
让曹操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以及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赤壁之战,都是由安徽人指挥,东吴的四大都督中,周瑜、鲁肃和吕蒙都是来自安徽,著名的江南美女大乔小乔也是来自安徽。
民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陈独秀,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西北军将领冯玉祥,以及中共高层领导人李克农,老家均在安徽。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经过在京城的多年发展之后,其戏曲形式与昆曲、秦腔等深度融合之后,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戏曲艺术京剧。
京剧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决定实行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成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军械所——安庆军械所就设立在安庆。
另外,中国近代的第一艘轮船、第一台蒸汽机都是在安徽设计和制造完成,可以说安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端。
再加上地理环境的优越,既有富庶宁静的淮北平原,又有物产丰富的江淮丘陵,还有层峦叠嶂的皖南山区。
安徽的青山绿水之间,逐渐形成了百姓们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合肥走入“安徽省会”的历史舞台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到了安徽省,太平军攻占了安庆,清政府暂时将省会迁往合肥,这是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合肥
“合肥”这一地名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古代施水流经此地与肥水汇合,因此人们把此地称为合肥。
秦朝时期在此地设合肥县,行政区划正式形成。
清政府将省会迁到合肥后,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徽省境内展开多次激战,双方势力来回拉锯,给安徽省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安庆重新成为安徽省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攻占了安庆,国民政府先后将省会迁往当时的六安县、立煌县和金家寨等地,而在日军的占领范围内,汪伪政府将蚌埠设为省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遭到了日本侵略军和汪伪汉奸的大肆搜刮破坏,一度哀嚎遍野,民不聊生,安徽人民成立了多支抗日游击队,坚持和敌人殊死斗争,一直到抗战胜利。
合肥
日本投降后,安徽省的省会又被迁回安庆,此时的安庆经过日伪军长时间的蹂躏之后,人口、经济和交通方面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之所以依然选择它作为安徽首都,唯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处于武汉和南京中间,具有相当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包括合肥在内的安徽北部地区,也即安徽境内长江以北之地,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依靠长江天堑固守,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解放军为了方便治理已经解放的皖北地区,在合肥成立了皖北行署,而在肥东成立了渡江战役指挥所。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之后,皖南地区也顺利解放,解放军又在屯溪成立了皖南行署,后来又迁往芜湖。
这两个行署都由华东局直接管辖,但是还并不算真正的安徽省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央才将两个行署合署办公,并将办公地点定于合肥,同年又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并继而撤销了皖北和皖南两个行署。
许多人反对将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虽然当时皖北和皖南已经在合肥办公有一段时间,合肥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的政治中心,但是许多人并不赞成将安徽省的省会定在合肥,希望能够迁往安庆或芜湖。
皖北皖南行署
即使安庆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了日伪军的严重破坏,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合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还是交通条件,都远远比不上安庆和芜湖。
多数干部群众都主张,即使不把省会设立在安庆,也应该设立在同样为长江沿岸重要港口城市的芜湖,这样以来交通带来的便利能够保证省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安庆
当时安徽省第一书记曾希圣有时要到北京开会,一旦遇到不好的天气,合肥三里街机场简陋的跑道就无法让飞机正常起飞。
每当这时,曾希圣就只能从蚌埠坐火车前往徐州,再从徐州坐飞机前往北京。
亲身体会到合肥的交通不便之后,曾希圣也开始主张将安徽行政中心从合肥迁往芜湖。
如果要将安庆和芜湖确定为省会的话,虽然势必要稍费一番周折让行政单位进行搬迁,可是许多人都认为这完全是值得的。
安庆
正当大家在为安徽省省会选址的问题争论不已时,毛主席的决定最终让此事一锤定音。
当时曾希圣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就省会搬迁之事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及许多其他领导干部的看法。
毛主席从信中了解了情况之后,对此事非常重视,借着到安徽视察的时候,专门从安庆前往合肥了解情况。
毛主席
在晚上下榻于省委稻香楼宾馆时,毛主席对曾希圣的信件做了回复。
“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毛主席的意思是,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较为适宜,还是不要搬迁为好。
毛主席
毛主席看问题向来是在当下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也把目光放长远做出最好的规划,他也知道合肥当时的交通条件远远不及安庆和芜湖,而之所以选择将安徽省省会定于合肥,是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考虑。
从军事方面来讲,安庆和芜湖都是长江沿岸城市,一旦外国或者台湾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大陆发起军事侵略,在我国海军力量还较为薄弱的时候,对方很有可能借助长江水路从入海口长驱直入,那时候安徽省会城市就会暴露在敌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安庆
湖北武汉已经是我国的一座沿江省会城市,如果再把安庆或芜湖设为安徽省省会,那在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一旦被对方连续拿下两座沿江省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到时候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上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贡献将顿时不复存在,所带来的影响会辐射到周边的许多省份。
而合肥这座城市并没有在长江淮河流域附近,且其东、西、南三面环山,处于山地与平原过度的丘陵地带,北边就是大平原,一旦发生战争,既能够避免被敌方海军从水路突袭占领,又能够有效阻挡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在军事上能够占到极大的优势。
合肥
合肥当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之后,为了尽早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又迅速率领大军在此地与东吴军队展开过激战,足见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
从文化方面来讲,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能够对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的地域文化起到兼容并包的作用,这种优势是安庆和芜湖都并不具备的。
从交通方面来讲,合肥虽然并不靠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个时候,既没有像样的铁路和公路网,也不具备任何水路优势,唯一存在的小型机场也非常简陋,但是其状况并不会一直停留于此。
合肥
在今后的几十年中,随着来自安徽各地的资源向合肥聚集,合肥路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的发展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到那时候江河航运的优势会逐渐变小,合肥自然不会再是一个交通不便之地。
不得不说,许多时候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是大多数人都并不具备的,毛主席正因为对以上这些因素进行过仔细考虑,才最终选择将安徽省省会定在合肥。
当毛主席拍板决定不再将安徽省省会迁离合肥后,合肥开始从一个仅仅具有行政中心意义的小县城,逐渐聚合周边各地资源,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长远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合肥市的机械工业、纺织业、化学工业开始萌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种工厂开始兴建,改革开放之后,合肥的农业、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开始迅猛崛起,到2021年时,合肥市全年生产总值达到了11412.8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