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中日两国军队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生冲突,国民党29军给予还击。日本以此为契机,扩大了侵华战争。

1937年8月,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部长石原莞尔抵挡不住各方压力,被迫放弃不扩大侵华战争的战略,向中国增兵,日本侵华战争从局部战争转变为全面战争。

对于是否向中国增兵,起主要决策作用的,就是陆军参谋本部,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会议上,参谋本部内两种相反的意见争执不下。

部长石原莞尔不想增兵,他觉得日本的主要敌人是苏联,不应该在中国浪费军力。况且中国方面,29军军长宋哲元态度很好,愿意为卢沟桥的冲突道歉,也同意把负责人撤职。如果增兵,就有可能把中国人惹怒,万一全中国抗日,可不是小国日本可以应付的。

日本侵华战争四个谜团(日本扩大侵华战争)(1)

石原莞尔

但石原的下属——参谋本部作战课的课长武藤章不这么想。他觉得中国不堪一击,只要日军增兵,中国会立马屈服。到时候日本要强行割据华北,中国也会就范。而华北资源丰富,为此冒险是值得的,就算触发全中国抗日,以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也没什么可怕的。

武藤章坚持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上司横加顶撞。两人唇枪舌剑,谁也不服谁,甚至扔出了“不是你辞职,就是我辞职”的狠话。但石原毕竟是领导,陆军部还是尊重了他的意见,决定不增兵。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也许中日战争的结局就会改写。但问题就在于,武藤章一派,不会罢休。

其实不管在陆军部,还是陆军参谋部,支持武藤章的人,占绝大多数。道理很简单,华北的资源,大家都垂涎三尺。中国那么弱,谁都想多占点便宜,如果按石原的方案就此打住,那么日本在中国就只占个东北,这未免太可惜了。

日本侵华战争四个谜团(日本扩大侵华战争)(2)

武藤章

尤其是已经驻在中国的日军,都被广袤的国土诱惑着,按捺不住抢劫的冲动了。国内争论不休,他们不耐烦了,自作主张向平津之间的廊坊火车站进军,用先进的飞机大炮,把守在那里的宋哲元29军轰走,又向北平广安门进军,还下了最后通牒,让宋哲元限期退出北平。

但此时的宋哲元,已经变得强硬了。因为经过西安事变的蒋介石,已经决定全面抗日。在蒋的命令下,宋哲元在北平严防死守。日军见下最后通牒没用,就开始进攻,但宋防守严密,日军没能得手。随后,蒋介石派了几个师的军队,紧急开赴平津,支援29军。

中国的强硬增兵,让日本似乎“不得不”应对了。这下武藤章一派来了精神,联合起来给石原施压,说平津地区有一万多日本侨民,一旦中国大队人马赶到,这些人岂不全落入了敌手?石原也不敢置同胞的生命于不顾,终于让步,同意往中国增派3个师的兵力。

日本侵华战争四个谜团(日本扩大侵华战争)(3)

保定战争

尽管如此,石原还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军队只能在平津作战,千万不能跑远了。但兵派出去了,前线的发展,往往不受他控制。

武藤章的本意,是快速给中国军队造成沉重打击,好让他们投降,进而同意割让华北。谁知保定战役中,国民党为保存实力,用了后退的战术,所以没造成很大损失。没达成打击中国军队的目标,武藤章一派不甘心,所以继续追击,越出了石原规定的作战范围,到了山东德州一带。

更要命的是,驻扎在察哈尔的日本关东军也坐不住了。总司令东条英机没接到任何作战命令,但他跟武藤章关系好,知道“扩大侵华战争”一派人数众多,也就放肆了,自作主张,为策应华北战场,发兵占领了张家口。

所以平津战场的中日战争,开始失去控制,朝着石原期待的对立面,大大发展了。

而几乎在同时,上海中日双方也发生冲突,日本海军为保护上海日侨,调去了军舰。海军希望有陆军支援,也联合武藤章一派,给石原施压,要求在上海也增派陆军。石原孤掌难鸣,不得不让步。所以,一时间,东北、华北和东南,中日双方全面开战。从1931年开始的日本局部侵华,到现在,终于发展成全面侵华。石原莞尔没守住自己的不扩大政策,黯然辞职。

后果

日军占领太原:1937年11月,因侵华战争扩大,日军进攻太原,最终导致太原失守。

结论:不管是石原莞尔还是武藤章,其实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分子,只是他们在中国的野心有大小之别。但终究,野心大的一派战胜了野心小的一派,所以倒霉的就是中国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