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竹林深处人家》。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竹林深处人家》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伴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竹林画面,也感受到了竹林深处居民的宁静朴素。学习这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合理地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要将以前的记叙文划分成目前更加细分的写景状物散文等文体,是一种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新的赏析角度在课堂上的运用。因此,学生和老师的良好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
3.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难点是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导入。我的导入语是:“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多么优美的乡村竹林图。今天我们跟随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美景吧。”
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其次,我会结合PPT,讲解本文易错的生字词。如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
最后,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结构。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基本把握文章内容,为深入研读环节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首先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如何写竹林的?”我预设的答案是作者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远观具体表现在:作者远望竹乡,一是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二是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势的竹浪。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仿佛由竹林构成。
近看具体表现在:作者置身竹海,一是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二是竹林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三是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处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2.接下来,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在竹林中穿行,为什么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又‘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说明了竹林的什么特点?”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作者深入竹海,看见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猛烈阳光,因此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这表现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有时看到前面一丛竹挡着去路,以为已到尽头,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另一条山路便移了出来,所以说“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表现了竹林茂密、小径曲折的特点。
3.随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家和护林员对竹海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作者怎样写竹的韵致?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所以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我预设的答案是画家的观点: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的观点: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竹的韵致的。视觉表现在:作者远观竹海,竹林茂密;逐浪起伏,气势深沉;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听觉表现在: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嗅觉表现在: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
4.随着文本的深入,我就文章重点部分提出问题:“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密不可分,试就课文内容说明。”
我明确的答案是:竹乡人善于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吃的都用竹:
①用作建筑材料:如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
②制造家具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凉床、碗柜、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兔笼、斗笠,甚至用竹子制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制鞋。
③食物:竹笋、盐扁尖笋,用泉水和竹叶煎锅巴汤和用蚕豆煮新鮮笋饭,用竹管接来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5.最后,我会再次从整体上进行总结:这里的人民与竹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竹林丰收,竹农的生活就会更丰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不能总结出竹乡人家的生活是富足、欢乐、祥和、劳碌、宁静、朴素的。
以上问题的设计总体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和层次,贯穿不同的写作手法并带领学生体会了竹林深处人家的朴素静谧。由物及人,体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延伸作业
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设置提问:“文章写竹林,凸显怎样的主题?”
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回答:作者刻意描绘竹林深处人家,其用意是赞扬山村居民,自食其力,过着宁静朴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默默地耕耘,种植竹林,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小结是对课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因此本节课我设计如下小结及作业:
小结是由学生总结谈收获。
作业是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时积累优美语句。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中公安徽讲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