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居住在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个小生命,母亲望着襁褓里的婴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而女婴则是她和丈夫的第二个孩子,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

其实,怀孕之初因为经济困难,李敏曾犹豫过是否要这个孩子,她还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坚定地说:“不管多难,孩子还是要生的!

当李敏顺利生产的消息传到中南海后,已经79岁的毛主席很欣慰,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敏来中南海看望父亲,还带来了女儿的照片。

看着照片里的外孙女,毛主席笑的合不拢嘴,李敏希望父亲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毛主席思考片刻说:“就叫东梅吧!”

这就是孔东梅名字的由来,而作为革命家庭的的后代,孔东梅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教育和外公的期待......

1:

出生于上海的孔东梅,童年时有些孤独,那会父母在北京工作,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在孔东梅的印象中,外婆多数时间都是沉默的。

但外婆很疼爱孔东梅,细心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有段时间,孔东梅一直不长体重,外婆就耐心地给她搭配饮食。

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也不缺少亲情,但孔东梅还是觉得世界空荡荡的,因为她几乎没有晚伴。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1)

家门口是有警卫的,孔东梅很少外出,有时候,她透过围墙的栅栏看到外面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心里很羡慕。

当时年纪小,孔东梅还不知道家族的背景和经历,只知道见父母一面很不容易,她经常询问外婆:“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来看我!

外婆是懂孩子的心理的,就会温柔耐心地回答说:“等爸爸、妈妈忙完工作,就会来看东梅了!”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2)

一直到1978年,孔东梅才结束被留守在上海的日子,她被父母接到了北京,不过,和上海的宽敞大院和住宅相比,北京的家着实有些小,冬天还有些冷。

当时家里的条件很紧张,所有的开销都要依靠母亲一人的工资,为此,母亲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节省。

母亲会买最便宜的蔬菜,每天会亲手做饭,对一双儿女,母亲也是能省则省,哥哥的衣服坏了就打补丁,而孔东梅一年到头也不会添加衣服,几乎都是穿哥哥剩下的。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3)

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孔东梅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因目睹了父母为了生活精打细算的样子,孔东梅也很早就独立了。

还不到十岁时,孔东梅就已经是妈妈的小帮手了,通常是妈妈买菜回来,孔东梅负责摘菜、洗菜,还会做一些简单的菜品。

知道母亲上班辛苦,孔东梅就承包了大部分家务,叠衣服、收拾桌椅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伴随着孔东梅的童年。

虽然日子辛苦,但李敏也从来没有忽视过对子女的教育......

2:

在上海的时候,孔东梅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是模糊的,她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外公,只知道每次家里来人时,提起外公都是敬佩。

到了北京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东梅渐渐对家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外公是开国领袖。

但母亲却教导孔东梅:“对外不要主动说,自己是谁家的孩子,不要觉得自己的出身有什么不同,哪怕别人知道你的出身,也不要有任何的优越感,不要搞特殊化,你和普通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

对母亲的交代,孔东梅向来是言听计从,她知道这是家风,是从外公那一代传下来的,当年外公也是如此教育他的子女的。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4)

上学后的孔东梅正式加入集体生活,但她却没有什么负担,这份平常心和我就是普通人的心态,也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高中毕业时,孔东梅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大学期间,知道她红三代身份的同学寥寥无几。

1996年,24岁的孔东梅走出了大学校园,她来到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工作,同事们也不知道这位下巴上长了一颗痣的同事,竟然是外主席的外孙女。

在工作中,孔东梅非常积极,每天几乎都是第一个来公司,梳理一天的工作,将办公室打扫一遍,踏实的本性也让孔东梅成长迅速。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5)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三年后,孔东梅决定去国外攻读硕士,但也是这一年,一向平静的家里却突遭变故,她挚爱的父亲因车祸离世。

噩耗传来,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母亲,几乎是一病不起,哥哥又因公在国外,无法及时赶回,家里唯一能扛事的人只有孔东梅了。

在此之前,身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她都是被宠爱的,但命运的变故,却让孔东梅不得不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她甚至连哭的时间都没有。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6)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母亲的情况又不乐观,深思熟虑后,孔东梅背着母亲给组织上写了一封信,在一些老同志的帮助下,母亲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母亲知道孔东梅竟然麻烦组织后,很严厉地说:“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孔东梅含泪答应,她知道母亲一生牢记外公的教诲,绝对不可以给组织上添麻烦。

处理好一切事情后,孔东梅才坐上了通往美国的飞机,在飞机上,她回想这段时间的经历,仿佛是过了十年。

3:

来到美国后的孔东梅,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办理好入学手续后,孔东梅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首要面临的就是住房问题,为了节省开支,孔东梅几次搬家,每当她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行走在美国街头时,孤独感就排山倒海般袭来。

有段时间,孔东梅甚至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她甚至连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那会长途电话费比较昂贵,无论怎么思念母亲,她也只能一周打一次越洋电话。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7)

但在电话里,孔东梅从来是报喜不报忧,可终究是母女连心,尽管相隔万里,尽管孔东梅尽量伪装得很快乐,母亲还是察觉出了女儿的异样。

除了言语上的安慰外,李敏还给孔东梅邮寄了一本《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孔东梅,她熬了几个夜晚看完的,期间哭了好几次。

母亲的鼓励和书带来的力量,让孔东梅开始正式自己的留学生活,她收起内心的小悲伤,开启了专心学习之路。

当时除了驻美大使李肇星外,没有人知道孔东梅是外主席外孙女的身份,这让她更加的自由自在。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8)

在同学眼中,孔东梅就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中国女学生,她的大方和开朗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喜欢。

孔东梅就利用这个机会,向不同国度的同学介绍中国革命历史,讲述中国红色故事,看着外国同学对中国革命兴致勃勃,也重新认识了中国时,她很是欣慰。

也是这些经历,让孔东梅知道,身为红三代的自己,比普通人更有责任去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红色历史。

于是,她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母亲,毕业后就回国,她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9)

女儿的成长让李敏很欣慰,虽然她对女儿要求严格,但其实她是一位很宽容的母亲,会给女儿提出建议,但不会干涉女儿的选择。

得知女儿要回国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李敏是高兴的,因为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后人才不会忘记先烈们所经历的一切。

4:

两年后,顺利毕业的孔东梅,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她甚至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坐上了飞往祖国的飞机。

回国后的孔东梅,开始着手自己的事业,她成为了一家名为“东润菊香书屋”的文化书屋,公司的名字也和外公颇有渊源,里面隐藏了外公的名字和字号。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10)

在公司内部的装修上,孔东梅也花费了很多心思,整个公司以红色为主色调,墙壁和书架上都挂着和摆放着外公的照片,文化氛围非常的浓厚。

母亲李敏参观公司时,对女儿的精心设计也非常满意,她仿佛致力于红色世界中,那种感觉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公司成立后,孔东梅开始为出书做准备,她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访革命老区,采访那些曾在外公身边工作的老同志。

通过这些走访和采访,孔东梅对外公和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几年间,她出版了《翻开我家老影集》、《改变世界的日子》和《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红色书籍。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11)

在这些书籍中,孔东梅真实再现了伟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让世人看到了伟人生活化的一面,这样珍贵的发现,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其实,做文化类公司并不能赚多少钱,可孔东梅并不在乎,相比较落在自己肩膀上的历史使命,金钱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些年,孔东梅除了出书外,经常参加一些红色宣传活动,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革命老区或者外公、外婆的老家。

那些经历过战火年代的老人们,每次看到孔东梅都觉得很亲切,因为她下巴上的那颗痣和她的形态都像极了外公,所以,她也被称为最像毛主席的后代。

李敏之女孔东梅(李敏之女孔东梅)(12)

对于外界的评价,孔东梅自然是高兴地,虽然她和外公没有见过面,但她的名字是外公取的,她继承了外公的血脉,这种天然的血缘的联系,让她觉得外公就在自己身边。

除了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外,孔东梅还致力于慈善事业,无论是当年的地震还是疫情,孔东梅都第一时间捐钱捐物,以天下事为己任,也是母亲对她的教诲。

如今的孔东梅,已经年过半百,但她依然奔波在工作岗位上,但不管到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孔东梅都穿着简单、大方,为人随和,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低调和谦逊,是毛家人独有的特色。

身为红三代,孔东梅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和外公的期待,相信未来的孔东梅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用自己的影响力却做更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