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诸侯国楚国的始封君是熊绎,芈姓,熊氏,因先祖侍奉之功,被周成王分封到南蛮,居丹阳,赐子爵爵位,享地五十里。据载,周爵共五等,而享地分三等,其中公、侯为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只有五十里。因地处草莽之地,故熊绎常常筚路蓝缕,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自第六位君主熊渠开始,楚国趁周室衰微之际不断开疆拓土,楚厉王时向濮人之地进军,武王时灭权国,渡汉水伐随,文王灭申、息,成王灭弦、黄、英、燮,楚国势力已渗透至江淮腹地,具备了北上观中原之政的绝对实力。据说楚国八百载时间灭六十余国,益地五千里,正是凭借持续吞并诸国的能力,楚武王熊通才敢僭越称王。当时其不满自己爵低(仅是子爵),遂向周桓王讨要高级爵位,然遭拒。楚君称王,发生在公元前704年,这可比秦、齐等国君主称王早了三百多年,由此可知楚国之盛。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列表 春秋战国时楚国君主世系图(1)

其实楚国在春秋中晚期的最强劲对手当属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晋景公为实现联吴制楚之策,派遣与楚国有灭族之仇的巫臣出使吴国,教授吴国车战用兵之法,吴国渐成楚国大患,楚昭王后,“无岁不有吴师”。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协助下,亲率三万军溯淮水西进,在柏举破楚军主力,又在清发水攻击半渡之敌,以致楚军溃散,虽炊熟而不得食。当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楚都郢失陷,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灭族之仇。后楚昭王虽重新立国,但为避开吴军锋芒,将都城北迁至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仍称郢。吴国在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伐灭,楚国终除肘腋之患。

进入战国时代后,楚国本来可以凭借广袤的疆域成为战国群雄之霸主,并且铸就一统的,但最终却昙花一现,迅速归于沉寂。

楚悼王时,为改变国贫兵弱的状况,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弊端,首先取消了贵族和官僚们的特权,封君子孙若无功劳,三代以后就要收回爵位和俸禄,即“三世而收爵禄”,并大规模削减百官薪俸。其次,“损不急之枝官”和“塞私门之请”,也就是精简政府机构和禁止官员间的私下请托。而节省出的经费和薪俸则用于供养“选练之士”,以强化军力。仅短短数载,楚国即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崩逝后,吴起被心存怨恨的官僚贵族们联合杀害,变法成果亦付诸东流。但吴起在临死之际卧伏王尸,而那些已陷入癫狂的贵族们却继续射杀,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亦射中了王尸,继位的肃王遂以损害王尸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施以三族之刑。终战国之世,楚国虽是南方大国,却始终不在当时的兼并纷争中占主导地位。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列表 春秋战国时楚国君主世系图(2)

怀王初期,楚国凭借数代的累积,仍是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雄国。当时为应对秦、魏、韩三国连横,北部边界全线告急的形势,怀王与齐国结盟。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南下游说,以割让六百里商淤之地为诱饵,使怀王与齐断绝关系,结果被张仪的“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所愚弄。怀王怒,大举伐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楚军统帅屈匄,取丹阳、汉中之地,从此秦国的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怀王不服,再次袭秦,至蓝田再败。后秦昭襄王趁武关会盟之际,扣押楚怀王,以索要黔中郡等地。楚国君臣拒绝要挟,另立怀王之子熊横为君。楚国的大国地位瓦解,逐渐走向沉沦。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重兵攻楚,败项燕,入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