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习旧体诗词,绕不过去的就是格律。

创作时,常会出现合意不合律、合律不合意的现象。于是有不少人抵触格律,甚至提出不可“以词害意”的说法。

其实,如果某字合意不合律,换一个字不就行了吗? 只是很多人词汇量不够,找不到合适的字词来代替,因此迁怒于格律。

词汇量够了,就不会轻易说出“以词害意”这种话了。

今天,先从一个“近”字说起。

文言文对偶互文怎么理解(多记些平仄相反的同义字)(1)

一、近的平声同义词

近,属于去声【问】韵部,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字。这个字,最常见的意思是空间或时间距离短,例如: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杜甫《龙门》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杜甫《萤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杜甫《送人从军》

这几句,都出自杜甫的律诗。近,都是正常处于必须仄声的位置。

假如我们作诗,需要用到近的意思,但是必须是平声字,那就要用同义的平声字代替了。常见的字,例如:邻、临等。

例如唐朝姚康《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近秋宜晚景,极目断浮埃。

近,在第一个字,平仄均可。所以第一句用平声字临、邻都可以:

临秋宜晚景;

邻秋宜晚景;

又如杜甫的“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无地,表示地尽头; 近天,有远、高的含义,接近天。 弱水、阳关,一条河,一座关,都在天地的尽头。

原诗为仄起仄收,假如改为平起仄收的话,写作:

寒波渐无地,古塞已(近)天。

出句,平平仄平仄,对句应该是中仄仄平平。第四个字就不能用近了,需要改为平声字:

寒波渐无地,古塞已(临)天。

寒波渐无地,古塞已(邻)天。

临、邻,古今的意义差不多,我们都能想到,有些字,现在古意用得比少一些,例如侵,也有接近的意思。所以也可以写作:

寒波渐无地,古塞已(侵)天。

近天,有远(天尽头)的含义,后面改的三个平声字,大多是高的含义。不过,在很多语境下,还是可以用这几个平声字,代替仄声字“近”来使用。

文言文对偶互文怎么理解(多记些平仄相反的同义字)(2)

二、近的仄声同义词

在诗词创作的时候,诗人未必总是使用常用的字。例如表达近的含义,还有很多仄声同义字,也可以随时代替“近”来用。

例如李白《题东溪公幽居》: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也可以用接:

宅【接】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又如杜甫 《萤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可以改为傍:

幸因腐草出,敢【傍】太阳飞。

杜甫的《不离西阁二首》:

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

也可以改用到、至:

地偏应有瘴,腊【到】已含春。

其他的字,带、压、倚等等,都有近的含义,例如:

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李白《 入朝曲》

帷宫【压】水岸,步辇入烟岑。韦嗣立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深字》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杜甫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文言文对偶互文怎么理解(多记些平仄相反的同义字)(3)

三、其他平仄相反的同义字

文字大多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含义,往往有不同的同义字。平仄不同的同义字,如果掌握得越多,创作的时候就越发得心应手。

例如追逐的逐,是仄声字,有相随的意思,代替平声字“随”: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可惜的惜,是仄声字,有悲的含义,可以代替平声字悲: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杜甫《遣愁》·

可疑的疑,是平声字,除了怀疑,也有似乎的意思,可以代替仄声字似: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李世民《帝京篇》

只有的只,是仄声字,有还、依然的含义,可以代替平声字犹:

秋风袅袅吹江汉,【只】在他乡何处人。

知道的知,是平声字,有料的含义,可以代替仄声字料:

岂【知】千载后,万事水东流。 耿湋《登乐游原》

贪图的贪,平声字,有将、欲的含义,可以代替仄声字欲:

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刘禹锡《鹤叹二首》

文言文对偶互文怎么理解(多记些平仄相反的同义字)(4)

结束语

除了律诗,填词时也会出现合意不合律的现象。

除了换字换词以外,把句子中的字词换个顺序,把诗中的句子也换个顺序,也可以解决不合律的现象。

这就是字法,句法,章法的问题。修为不够的人,不敢说以词害意这种话,还是多学多练为好。

@老街味道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古诗中的这些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