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在龙门阵上游还是下游(子在川上曰所在哪条河)(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于志学绘

《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奔流不停的河水,有感而发,说出的一句话。

那么,孔子说这句的时候是在哪条河边?要搞清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到孔子当年生活的那个年代,去寻找答案。

孔子一生,观过无数水,渡过无数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有过“西河返驾”的经历。《史记·孔子世家》记曰:“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后,打算西行去见赵简子。来到黄河边而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身死,他面对黄河而感叹:美啊,黄河的水,浩浩荡荡啊!我不能渡过它,是命中注定的啊!

同样是在周游的路上,孔子一行来到一条河边,却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孔子叫子路去问渡口在什么地方,《论语·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子路在打听渡口时,而引发的一段对话。

《韩诗外传》卷九,记载了一段“亡簪”的故事:“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向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这真是一段带有民俗色彩、浪漫的爱情故事。绾住妇人头发的蓍簪,是曾经相爱的人所赠,蓍簪丢了,无疑是丢掉了以往那段美好的回忆,“亡簪”带来的哀思,便可想而知。这是孔子在一条河边的所见所闻。

“忠信济水”,是孔子观水的故事。《孔子家语·致思》曰:“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之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孔子问之,曰:‘子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人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的风景。河上的瀑布高达三十仞,旋转回流的水达九十里长,鱼鳖不能游走,鳄鱼不能停留。有一位壮年男子,从那里游渡过河,而且顺利的从对岸游出来。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男子却做到了。孔子问之,男子回答“先以忠信”、“从以忠信”。孔子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

孔子归鲁后,带领群弟子,讲道于洙泗之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优秀人才,做出巨大贡献。洙泗实为儒家文化的“活水源头”。《礼记·檀弓上》记曰:“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禹贡》说:“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流入海。”《水经注》中,对泗水的源流有过较详细的记载。泗水源在泗水县东陪尾山,会洙水后经曲阜,西南流经兖州东北,折向南流,再西南流经邹县南,洸水自此汇入;经鱼台县东,菏水自西汇入;折向东南流,涓涓水和郭水东北汇入;折向南流,经沛县东,泡水自西汇入;经微山县夏镇西,至徐州北汴水自西汇入;又折向东南流,右纳武原水;至雎宁县古邳镇,沂水自东北汇入;再东南流,沭水西支自东汇入;经宿迁县,西来的濉水汇入,过角城,继续东南流,至淮阴西汇入淮河。

相传大禹成为天下共主后,用青铜铸了九个大鼎,在周鼎王四十二年(前327年),鼎沉入泗水中。后来,秦始皇从峄山祭祀回来时,在河中发现鼎,组织千人下水打捞,但未成功。

当年,孔子经常带领弟子游步于泗水岸边,一边望着流逝的泗河之水,一边给弟子讲道。刊刻于明代的《孔子圣迹图》中,有一幅“步游洙泗”,其文曰:“鲁城东北有洙泗二水,夫子立教,与弟子游其上,步一步,颜子亦步一步,趋一趋,颜子亦趋一趋。”

我们通过对以上孔子所经临河流的了解,已经有了一个大概印象,发现孔子所面对的每一条河的情况和心境都是不同的。有的是哀叹“刳胎杀夭”、“覆巢毁卵”;有的是怃然于“鸟兽不可以同群”;有的是“亡簪”这样的浪漫故事;有的则体会到了“忠信成身”这样的人生哲理。以上诸例,似乎都与当时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的境况和气氛不大相符。唯有在泗河岸边的观水情况,最接近于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因为孔子讲道于洙泗之间,他可以带领弟子随时来到泗河岸边,一边看着奔流不息、昼夜不停的泗河之水,一边讲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那条河,就是泗河。

孔子对水情有独钟,他经常带领弟子们去观水。对于孔子的这一爱好,他的弟子子贡曾专门向孔子请教。《孔子家语·三恕》记曰:“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观水,深刻揭示出乐水之德。他认为水生生不息,具有恩惠苍生的仁爱、遵循规则的道义、勇敢坚韧的意志等德行。孔子把这个也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川来教育学生感悟社会人生目的。

作者:孟继新

壶口在龙门阵上游还是下游(子在川上曰所在哪条河)(2)

孟继新 1958年生。彭门创作室导师,曾就职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资料研究室。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济宁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认证文博专家;曲阜市文史馆员。长期从事儒家文化、孔府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