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胡毓菁 罗雯又见江南,盛世姑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重绘姑苏古城区惊艳归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重绘姑苏古城区惊艳归来(从姑苏繁华图解锁姑苏古城新征程)

重绘姑苏古城区惊艳归来

□苏报记者 胡毓菁 罗雯

又见江南,盛世姑苏。

乾隆6次南巡江南,足见江南在历史上的繁华与魅力所在。于姑苏而言,一幅《姑苏繁华图》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它也将时间的印记留在苏州,并影响至今。

为进一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昨天,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牵手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在阊门寻根纪念广场合作举办《姑苏繁华图》特种邮票首发式,用邮票承载丰富而深厚的江南文化内涵。苏州也将以此为契机再度梳理城市回忆、讲好古城故事、赓续历史文脉、弘扬江南文化,系统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突出文化赋能,彰显城市文脉,推动江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特种邮票发行,将大千世界纳入方寸之间

姑苏古城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精华所在。在25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街坊古建塑其风骨,小桥水巷绘其肌理,商贾市肆活其血脉,文人雅士润其精神,共同造就了这座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绘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盛清时期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据了解,此次发行的《姑苏繁华图》特种邮票是继2017年《千里江山图》之后,时隔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二套古画类长卷邮票,也是继昆曲邮票发行10年来再度发行的一套纯苏州元素的邮票,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价值。

“一幅《姑苏繁华图》展现的是姑苏繁盛千年而不衰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巨变。”姑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群认为,《姑苏繁华图》画卷中描绘的地段,特别是胥门到山塘街一带,是各类文献记载最多、苏州市民最愿称道、外地人最为留恋的苏州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地段,再现了昔日阊门繁华盛景。而此次首发的《姑苏繁华图》特种邮票,不仅有灵岩山、木渎镇、狮何二山等苏州代表性节点,万年桥、阊门、虎丘等体现古城风貌的场景也被选入其中,以邮票的形式让市民对姑苏有一个更深认识。

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副总经理朱明华看来,今年正值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0周年,发行《姑苏繁华图》特种邮票,以古喻今,蕴含了谱写太平的美好含义,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回味百年巨作,一卷长图览尽姑苏风物

清康熙时人沈寓曾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这足以窥见当时苏州在江南的繁华。而徐扬绘图的时代,正是清代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徐扬以写实手法,将苏州的自然风光、繁荣昌盛以及代表苏州文化的科举教育、戏曲丝竹、婚礼习俗、园林艺术等丰富内容纳入这幅12米多的长卷,充分展示了盛清时期苏州文明之盛况,为后人留下了极为难得的实景式形象记录,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

据粗略统计,图中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流转,官船、客船、货船、画舫等约400条,两岸街市商铺林立,可辨认各类店招的有260余家,还有桥梁50余座、文化戏曲场景10余处。

细观画面,姑苏的繁华除了市肆之盛,文教之兴也藏于各处细节之中。如画中有山前村的学塾先生教书场景,也有山塘桥附近的义学,亦有对苏州文庙的远景描绘,府学建筑掩映在桃红柳绿之间。文化是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域的重要标签,江南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讲究,体现在了大到园林设计、小到把玩雕琢的各处细节之中。

“不同的人可以在画中看到不同的内容,经商之人可以看见画中丝绸生产流通、外洋货物交易、棉布加工销售、粮食消费与传输等;手艺人可在画中看见发达的金银首饰、铜铁器及玉器、漆器的加工业等;而我作为戏曲爱好者,甚至可以听见画中的昆曲吟唱,其内容之巨,绘画之细,足以看出画家徐扬对其所绘之地的深情与热爱。”吴文化爱好者、苏州昆促会理事耿明说。

绘写新征程,《姑苏繁华图》正被再度激活

260多年前,一卷《姑苏繁华图》绘尽姑苏无限风情,穿越时空传来古运河上阵阵涛声。260多年后,姑苏更增添了独特韵味与更多创新动力,《姑苏繁华图》在当下正被重新激活。

在大运河沿线,徐扬笔下的运河之美依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苏州以文化为魂,推动大运河与苏州古城、园林等有机结合,不断彰显生机勃勃、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苏州运河边仍可见货运繁忙景象,这段流转不息的运河绘就了一幅全新境美业兴的图式,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

在古城之内,重绘阊门繁华景象,石路已形成“中心开花、四面辐射”之势,周边山塘街、阊门古城墙、古运河、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持续提升,“轧神仙”等民俗活动得到传承发展。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和32号街坊整体改造工程亮点不断,中张家巷29号苏式生活展示馆正式运营,秦宅、曹沧洲祠等一批古建老宅、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和活化利用项目落地,“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胡群表示:“文化是古城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强的比较优势,是古城发展的根基所在、魅力所在,打造一幅新《姑苏繁华图》,正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存保护,推动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做好文化品牌宣传推广上持续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