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那天和闺蜜聊天,说起孩子时,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当妈以后,你最受不了的是什么时候?”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从何处开始回答——真的太多太多了!当孩子生病时、发脾气时、不听话时、考试没考好时……每一个,都足以牵动我所有的喜怒哀乐。

闺蜜看我沉思着,于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孩子长大以后。每当想到他不再需要我、依赖我,我的心里就受不了。”

不禁会心一笑。谁说不是呢?都说父母与子女,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告别。我想,学会与孩子分离,是每个家长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吧。

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注定会遇到种种挑战与难题。

比如下面这六种,正是养育路上最让人心碎的情况。一起来看看,你是否也正在经历着——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1)

最落寞的时刻:

曾经粘人的小棉袄,忽然有一天向我关上了房门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有位网友的女儿到了青春期后,和父母莫名就疏远了。每天放学回到家,女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自己的房间,反锁上门,无视父母的叫唤。

难得全家人一块儿吃顿晚饭,当父母试图跟她聊天时,也总是惜字如金,问多了还会不耐烦。

孩子的变化,让这位网友内心无比落寞。她无奈地写到:

“还记得女儿六岁时,跟我约定要做最好的朋友,永远不分开。那奶声奶气的誓言,至今还在耳边回响。可如今,这个已初成长的少女,却连房门都不让我们进……”

曾经粘人的小棉袄,忽然有一天就跟父母形同陌路。

养育路上最无奈的时刻,莫过于此。

但其实,这种经历很多家长都体会过。

作家麦家在做客节目《朗读者》时,就曾分享过儿子的一段往事。

读初二时,这个男孩同样在某一天就关上了自己的房门。从此以后,整整三年,他在房间里上网、打游戏、恶作剧,那扇门再也没有对父母打开过。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2)

曾经那么亲密,如今却渐行渐远;儿时那个总粘腻在爸妈怀里的小娃娃,不知何时起,就变成了冷漠的少年。

这样的反差,大多数家长恐怕都是无法坦然接受的。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3)

最无奈的时刻:

我拼了命的鸡娃,可孩子的成绩还是那么渣

不久前,被这样一则新闻给逗乐了。

河南郑州有一位三个娃的妈妈,因为辅导孩子作业太生气,结果一怒之下舌头被气歪了。经医生诊断,这位妈妈得了面瘫,治愈的关键是需要保持好心情。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4)

鸡娃路上,真是难为了老母(父)亲们。面瘫还算小case,看看最近的热搜榜,还有更多的家长,因辅导作业被刺激得上医院输液、痔疮发作、甲状腺血肿、甚至心梗住进icu……

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永远让大人有操不完的心,而功课注定是无数家长躲不过的劫。

但要问最让人无奈的事情是什么?答案莫过于——我们卯足了劲地鸡娃,可孩子却压根就不开窍。

别人家的孩子,不仅作业问题丝毫不用费心,而且还会主动加餐,学习驱动力十足。再看看自家娃,哪怕自己抓得再紧,依然做功课时拖拉磨蹭,题目一问三不知,成绩落后满不在乎……

同样是教,为什么这娃与娃之间的差距,就会那么大!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5)

最难过的时刻:

我对孩子掏心掏肺,他却说最讨厌的人就是妈妈

央视节目《等着我》中,曾经来过一对年过八旬的南京老夫妻。

两位老人满脸愁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他们的儿子离家多年,始终拒不相见。

原来,在儿子年幼时,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他心里产生了无尽的怨恨。于是在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跟父母断绝了关系,二十多年来没有任何联系。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6)

伤心的老夫妻怎么都想不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明明是为了儿子好,可他为什么却一点儿都不领情呢?

对孩子掏心掏肺,最后却换来对方的没心没肺。每个做父母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都特别难过吧。

想起此前的一组统计数据。在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中,有一个选项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当时,统计的结果是: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惧怕父母,仅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7)

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孩子不喜欢父母。这样的结论,是不是也让你诧异不已?

我们以为的爱,在孩子眼里却是压力和负担。不禁感慨,到底应该怎样去关心和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那份温暖、并且接受我们的良苦用心呢?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8)

最心寒的时刻:

为了玩游戏,儿子跟我大打出手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四川有一位妈妈,她15岁的儿子沉迷手机,为此甚至对她又打又骂。

有一次,在阻止儿子玩手机时,男孩竟抄起粗粗的木棍朝这位妈妈手臂上狠狠打去。木棍断了,于是狂暴的男孩又抄起第二根继续打……

为了一个小小的手机,居然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得去如此重手!这样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但事实上,沉迷手机游戏等垃圾快乐而言行出格、玩物丧志的青少年,如今比比皆是。

那些困在手机里的孩子,是如此陌生而难以管教,让大人心力交瘁、伤透了脑筋。而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手机上瘾,不仅会导致大脑功能萎缩,还会让孩子成绩下降,社交、运动等方面的能力退化,并使得抑郁、焦虑、暴躁等各类心理问题增多,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

戒不掉的手机,让孩子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对此,家长难道真的只有无能为力吗?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9)

最遗憾的时刻: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进了名牌大学,他却厌学得了抑郁症

此前,一篇名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

不要错过孩子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后最令父母心碎的6个时刻)(10)

作者从小到大一直被父母寄予厚望,接受着“成绩至上”的教育。在她的世界里,除了为升学应试而努力外,其余一无所有。

每一次,她的名次稍有后退,妈妈就会立即加大功课强度;

寒假需要凌晨六点起床学习,如果赖一会儿床,就会遭到妈妈一顿骂;

她不被允许有任何兴趣爱好,参加学校象棋社团、在家读《红楼梦》,都被妈妈严厉制止;

她也没有任何朋友,想在假日里约同学一起玩,妈妈却不让出门……

可以说,拼命学习,然后考第一名、考好大学,成了这个女孩唯一的目标和意义。而她也确实优秀,最终不负众望,以某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无数孩子梦寐以求的北大。

然而,女孩在就读北大期间,却患上了抑郁症。她开始失眠、厌学、尝试自杀,每天都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潭,过得浑浑噩噩、生不如死……

这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天之骄子,看起来是那么耀眼夺目,殊不知,她的心早就生病了。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家长奋力把孩子托举到高处,到头来所有的栽培却付之东流。

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应该是点燃一把火。”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眼睁睁看着孩子倒下,这是怎样的一种遗憾!

那天,在某个家长群看到一位妈妈的深夜留言,忽然特别有感触:

“今天又朝孩子发火了。娃哇哇大哭,睡着了还在啜泣,我这心里很不是滋味。

明明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明明知道要控制情绪,也明明知道吼娃的危害,可遇到事情了,我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种感觉真让人沮丧。忽然觉得,要顺利养大一个孩子,真的好不容易啊……”

深以为然。

我们这届父母,比以往都要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活得也更加焦虑。

看上去,我们明白很多科学育儿的理念,拥有很多丰富的资源,然而一旦孩子出问题,却依然束手无策……

然而,所有的成长,注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养育路上的跋山涉水,让我们迷茫困惑、身心俱疲。

但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不断成长,相互助力,一定会柳暗花明!

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