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游记》取经团队中的“领导者”,唐僧软弱无能,又眼瞎,还啥都不会,每次都得靠徒弟们帮他解除危难,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常常被人低估。

唐僧本是孤身一人前往西天取经的佛教徒,得道高僧之名并没有赋予他面对漫漫长路中艰难险阻的能力,于是他的徒弟们出现了。纵观整条取经之路,师父总是在“提问”:四十七回渡通天河之前,“唐僧勒马问道:‘徒弟,今宵何处安生也?’”四人行至嵯峨之处,唐僧却说:“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取经大业困难重重,师父好像只会提问。以至于这个取经队伍中的“领导人”的存在感还比不过“被唐僧念着紧箍咒、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大师兄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处世智慧(西游处世哲学唐僧被低估的)(1)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看来没有实质用处,但有一点只有他才能做到,即他为所有人指出的这条“取经之路”的目标。若不是唐僧为徒弟们指出这条路,孙悟空本领再高强也只能在花果山当山大王;猪八戒再勤恳也只能在高老庄徘徊彷徨;沙僧也只能一直在流沙河承受无止境的酷刑。

在取经的“团队”里,唐僧毫无疑问是个精神领袖、忠实的信徒、主心骨儿。六耳猕猴认为,没有唐僧,即使到了西天也无法取得真经。

唐僧西天取经是一次历险之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一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不必说,最大的考验是苦其心志。在各种磨难和险境面前,惟有唐僧,自从在唐王面前发下“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求得真经,誓不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宏誓大愿后,就把西天取经的使命担在肩上,始终未曾动摇过。

取经路上唐僧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八戒建议“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唐僧问:“哪方无火?”八戒答:“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唐僧又问:“哪方有经?”八戒答“西方有经”,唐僧坚定地说:“我只欲往有经处去。”这两问两答充分表达了唐僧取经的坚定无悔。面对妖魔横行,高山挡路,唐僧抱怨过、掉泪过,忧的是取经大业如何完成。这种九死不悔、取经事业高于生命的坚定信念,是《西游记》的精神之魂,是唐僧形象最为光彩的一面,也是唐僧怯弱平庸外表掩藏的精神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