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的看点

——《语文报·教材百度》(10)

汪旭升

好小说的标准有很多,最简单的一条就是——好不好看。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是一篇好看的小说,其看点有三:

一、波澜起伏的叙述。先看小说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起笔突兀,如平地忽起风浪,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一探究竟。行文至“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时,小说的叙述由“现在进行时”转为“过去完成时”,小说的时间点由“今天”变为“上周一”和“昨天”,这是运用了插叙手法。所谓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文中插叙了两件事:上周一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昨天“我”送羚羊木雕。其作用是补充说明了好朋友的关系和送羚羊木雕的缘由,同时让情节变得紧凑,场面更为集中。就小说叙述的节奏来讲,则由剑拔弩张变为波平浪静,张弛有度。文喜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的叙述引人入胜,好看。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写“妈妈”追查羚羊木雕下落,一开始是突然质问,先声夺人;然后是不断追问——“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和步步紧逼——“拿来我看看”;最后是软硬兼施,严厉斥责后又是温柔一刀:“妈妈把手在我的肩膀上”追问“送给谁了?告诉我。”如警察般一番审讯后获知结果——送给万芳了,“妈妈”初战告捷。这些对话描写,辅以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咄咄逼人、重利轻情的强势“妈妈”形象,个性鲜明。

再如文中的“爸爸”,虽然同样珍视羚羊木雕,立场与“妈妈”相同,但是个性截然不同:“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不同于“妈妈”的张扬,“爸爸”的神态是平静的,声音是平静的,语速是缓慢的,内容是理智的,总之是“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拿回来。这是一位理性平和、态度坚决的权威父亲形象。

羚羊木雕原题(羚羊木雕的看点)(1)

只是他们都忘了孩子的感受。“我”在不同语境下言说的神情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是小声地说,没有正面回答“妈妈”的问题,也知道羚羊木雕比较贵重,只能小声说,底气不足。“没有卖……我送人了”是发抖的声音说,在“妈妈”严厉地追问下感到心虚和害怕。“不”是哭着喊出来的,“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格尊严。“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是用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面对好友,被迫反悔,真是无地自容,委屈又伤心。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活画出一个纯真善良、重情重义的小女生形象。

羚羊木雕原题(羚羊木雕的看点)(2)

三、思辨性的主题。小说的结尾单句成段:“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反问,发人深思,如余音绕梁。围绕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因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恩格斯)。就此我们可以展开辩论——到底该怪谁呢?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受了伤害,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点影响。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怎样的?本文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作者着力渲染友情的珍贵和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因此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

羚羊木雕原题(羚羊木雕的看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