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邦,不知道你第一感觉是啥,我身边朋友谈起刘邦,第一句话是“流氓皇帝”。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还做争辩,后来只有呵呵了。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流氓”皇帝起兵后的第一阶段:建革命根据地。

早期经历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1)

汉高祖刘邦

刘邦生于哪一年?到现在为止,大家还在争论中,《史记》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汉书》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两者竟然相差9年。我的天,一个凡夫俗子生于哪一年,可能记不清楚了,但贵为汉王朝开国皇帝,竟然什么时候出生,都不能搞清楚。可见,历来史书上说什么大人物出生的时候上天都有吉兆,大概都是附会而来。即便真的有吉兆,也应该是巧合的吧。我们更应该把天有吉兆,看做老百姓对伟大人物的神化。

一般说来,都说刘邦大器晚成,虽然和秦始皇是同龄人,但直到47岁才举事儿。那么,这个通常的说法,应该是采用了《史记》的时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

大家都尊刘邦为沛公,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刘邦出生在沛县。现在叫沛县,他出生的时候,还叫沛郡。准确的说法是,他出生在沛郡丰邑中阳里,所以,习惯上说他的老家是丰沛。

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还有一个男孩儿,叫卢绾。刘、卢两家为世交,两个孩子又是同一天出生,所以刘邦和卢绾一起光着屁股长大,是非常要好非常要好的好哥们。俩人的友谊小船先是在丰沛家乡的小溪流里行驶,后来又在华夏大地的大河大洋里行驶,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更多的是,刘邦在前面跑,卢绾在后面跟着。卢绾应该是刘邦第一个跟班吧。

刘邦的长相,应该属于人上人那种,至少,在会相面的人看来,是大富大贵,有王者之相。不然,社会阅历极其丰富的吕公,也不会把自己心爱的小女儿嫁给穷光蛋刘邦的。史书上记载,刘邦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其他都不说,单说“额头高高隆起”,换句话说,应该是“天庭饱满”,有帝王之相。

少年的刘邦应该是不受欢迎的,因为需要劳动的他,在改参加劳动的时间,不喜欢下地劳动,整天游手好闲。虽不至于偷鸡摸狗,但到处闲逛是肯定的。据说,还干过调戏妇女的勾当;有资料证明他和同村的一个寡妇有一腿,还让寡妇中彩,生了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不过,大儿子出生时,刘邦已经35岁了。

秦朝时候还非常重视礼仪,刘邦竟然如此叛经离道,所以相邻都对他指指点点,因此常被父亲刘太公训斥:你咋不学学你两个哥哥?你这样下去,连个媳妇也娶不来,要打光棍的!不单单刘太公这样看待刘邦,左邻右舍也都这样认为,评价他不如两个的哥哥会经营。很多年后,刘邦统一了天下,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在乡邻的指指点点和风言风语中,刘邦一天天长大,别人说他没有大志、不务正业、没有收入等等,他都没听进心里去,当然也就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他暗自腹诽:天才需要天才才能理解,胸怀大志的人需要英雄来理解,这帮凡夫俗子,他们懂个鸟!

胸怀大志的刘邦,仰慕的是高人,要结交的是有才华的人。他仰慕谁?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这可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子之一,据说门客三千人。刘邦超想投到信陵君门下。大丈夫素来说干就干,于是刘邦就来到了大梁。很可惜,等他来到的时候,信陵君已经死了。万般失落,万般无奈。这个时候他听说信陵君以前的门客张耳正在广召门客,退而求其次的刘邦,赶忙来到外黄县,投到张耳门下。这个时候张耳是外黄县令。俩人那是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很快地,就结成知己。按照实际,张耳应该是刘邦的“业师”。在张耳这里,刘邦也认识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刘邦学到了不少经世哲学。应该说,在外黄县这一段经历,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不少养分。

后来秦始皇在39岁上统一了六国,完成了自己的霸业。其时,公元前225年,魏国也灭亡了,张耳也成了秦朝的通缉犯。树倒猕猴散,张耳的门客都一个个走了,刘邦回到家乡沛县。可是,刘邦和张耳的交往并没有中断,后来,后来张耳竟成了刘邦手下一员大将。真实风水轮流转,先前的业师,后来变成学生手下的兵。历史一点也不可笑,非常真实。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2)

张耳

刘邦回到了家乡沛县,在别人眼里是落魄归乡,可早已习惯世人冷眼的刘邦,依然我行我素,继续“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刘邦在张耳那里“进修”之后,的确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他开始“讲课”了,听众有夏候婴、萧何、曹参、王陵、雍齿、樊哙、周勃等。

必须要说的是,在听众中的萧何,通过自己的关系,帮刘邦谋得一个泗水亭的亭长位置(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片警吧。还甭说,这个亭长,让刘邦有了编制,也有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打交道的机会,他的日子在“混”中越来越滋润。因为他的谈吐,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亭长的位置上,刘邦曾经两次押送刑徒和服徭役的民工到咸阳和骊山,其中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恰好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乌压乌压一大片,秦始皇坐在高大华丽的马车上威风八面,让刘邦羡慕口水流到地上,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威风八面啊!”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3)

吕后

也正是在亭长的位置上,41的刘邦才娶了媳妇。他这个媳妇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一代女权前辈吕后了。当然这个时候还不能称吕后,这个时候的吕后还只是个26岁的大龄剩女。(按刘邦公元前256年生人,吕后公元前241年生人)古代女子一般15岁就该嫁人了,早的话,12岁就嫁人了。据说她爹因为躲避仇家,举家迁徙到沛县,这就把闺女的婚事耽搁了。错过了最好的年纪,后来就阴差阳错的一再错过,一直到26岁,吕公发现刘邦有贵人相,就做主把老大闺女嫁了。当然,吕公对外一直不好意思说闺女不好嫁,而是借口闺女眼光高,一般的人不嫁。没成想,最后嫁这个大了15岁的混混,竟然混成了开国皇帝。

这个叫吕雉的闺女,后来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刘盈,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当然俩人还有一个闺女,就是鲁元公主了。吕雉还有一个妹妹叫吕媭,后来嫁给了屠夫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小迷弟,后来作了刘邦的保镖,当然,也是刘邦的连襟。

这里要说一说吕公。吕公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这么多年来大家只是称呼吕公。他原本是山东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因为和家乡的人结仇,就躲避到沛县定居。为什么到沛县呢?因为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就是沛县县令。所以,吕公在沛县生活得也很滋润。就因为他和县令是好朋友,很多附炎趋势的人便来上门套近乎,拉关系。大混混刘邦自然也听说了,就去凑热闹。当时负责接待客人的是谁?萧何呀。这个时候萧何在沛县担任主簿,是县令的大管家。县令朋友的事儿,他自然也上心。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不事生产,哪有钱呀?他虽然没带一个子儿,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当时能出一千礼钱的人不多,这家伙竟然一开口就出一万,一下子惊呆了来的客人。有人赶紧汇报给吕公,吕公赶忙亲自出来迎接。吕公一见刘邦,这人天庭饱满,器宇轩昂,卓尔不凡,一看就不是一般人物。吕公就非常喜欢这个人,马上请刘邦上席就坐。

萧何经常听刘邦“讲课”,还帮着刘邦谋得亭长位置,自然非常熟悉刘邦了。萧何看吕公把刘邦让到上席就坐,也就不再说啥。刘邦呢?既然敢来,也敢张口出一万礼钱,自然就敢坐上席了,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那是相当尽兴,吕公还在酒后一再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吃完了酒的刘邦,反正回去也没啥事儿干,就留了下来。吕公说:“我很早就喜欢给人相面,也相过很多人的面,没有谁的面相能跟你比,希望你从此之后好生珍爱。我有两个闺女,愿意把大闺女许配给你,做你洒扫的妻妾,你意下如何?”刘邦想不到还有这等好事儿,打光棍已经很多年了,自己已经过不惑之年了,自然乐意。于是,一门亲事就这样定下了。为这事儿,吕后老娘还吵了老公一顿,嚷嚷道:“你之前总想着让大闺女出人头地,嫁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是好朋友,想娶大闺女,你还不同意,今儿你咋回事儿,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大混混刘邦了?”吕公说:“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你不懂得的,看人要看长远。”最终,还是按照吕公的意见,大龄剩女吕雉嫁给了老光棍刘邦。吕雉跟着刘邦受尽苦难,当然,最后苦尽甘来,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这个夫婿不单封侯拜将,最后竟然建立了大汉王朝,权倾朝野。吕后呢,在刘邦驾崩后,也掌权八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吕后是手握大权的第一个女人,也是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吕公应该问过萧何的意见,萧何只是老实说出自己的评价,毕竟吕公可是老板的好盆友。萧何说:“刘季这人,一向满口说大话。”能做皇帝的人,说的话自然是“大话”了,这个时候能理解这些“大话”的,一定是非同凡响的人物。

我们不得不佩服吕公的眼光,这个投资可是最重要的一次投资,也是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4)

吕公

斩蛇起义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5)

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作了亭长,并以的身份在沛县结交了不少有才华的人物。刘邦经常给这些人“讲课”,这些人也慢慢地被刘邦洗脑,尊刘邦为老大。这期间,刘邦曾经两次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咸阳和骊山,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在第三次押送刑徒去骊山的时候,出事儿。史书上记载为“刘邦释放刑徒”:刑徒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即便到了骊山,也逃的差不多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惆怅万分,借酒浇愁,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这个记载让人相当纳闷:

1.刘邦前两次都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这次走到半路就逃走了大半?

2.芒砀山距离沛县不足一百公里,只是整个路程的十分之一,为什么逃走了大部分人?

其实,这批刑徒里面有一个人比较重要,谁?夏候婴!夏候婴是刘邦的小迷弟,沛县小车班班长,经常听刘邦的课。俩人比划拳脚时候,刘邦误伤了小弟。有人告发了刘邦,本来要治罪刘邦的,但夏候婴一口咬定是自己误伤了自己,力保自己的“刘三哥”。于是,夏候婴就被下狱了。刘邦如何又能送自己的小弟去服徭役?这就选中了芒砀山,他要带领这一批小弟占山为王呀。于是,就有了“释放刑徒”一节。

刘邦带着愿意跟着他的一帮小弟,乘着夜色抄小路向芒砀山奔去。传说,在通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走在前边的人报告说有大蛇挡路,喝了点酒的刘邦豪情万丈,说:“大丈夫行事,一条大蛇有什么好怕的!”于是手起刀落,拔剑斩断大蛇。后来的人附会说,在斩蛇的地方看到一老妇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哭什么,老妇答道:“我儿是白帝的孩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孩子杀了,所以才哭。”大家都说老妇在说谎,要打她,老妇却忽然不见了。这事儿传得神乎其神,刘邦听说了,只是笑笑,那些追随他的人,就想着刘邦是赤帝之子,是真龙化身。这事儿就当酒后的笑话听了吧。

沛县起兵反秦

上了芒砀山的刘邦一直没闲着,他一方面招兵买马,一方面在等机会,等着有人振臂一呼。他不想当出头椽子,但他要在乱世中寻觅机会,要建功立业。也就几个月的功夫,机会就来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领率一杆子农民起义了,并且很快攻占了陈县县城,建立了“张楚”政权,和大秦王朝公然对着干。这个时候,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秦始皇刚刚在出巡途中暴毙,他的儿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但大权被赵高把持着。赵高是谁?就是那个指鹿为马的家伙。强人秦始皇去世,大权又被奸人赵高把持,大秦王朝一下子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有了第一个反对者,很快,反对的声浪音此起彼伏,各地揭竿而起英雄多不胜数。沛县县令,那个吕公的好朋友也想趁机响应起义,过一把当豪杰的瘾。大管家萧何和公安局长曹参就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都召集回来,这样会壮大力量。 县令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让樊哙赶紧到芒砀山邀请刘邦回沛县。这个时候刘邦身边已经聚集了好几百人了。还没等刘邦回到沛县,沛县县令就后悔了,他害怕刘邦回来后不受自己控制,弄不好引狼入室,反受其害。后悔了的县令马上让人紧闭城门,并着手缉拿萧何和曹参。这还得了?萧、曹二人也是消息灵通之人,听说县令要捉拿自己,赶忙逃出城外。正在归乡途中的刘邦也听说了这事儿,急忙让人将一封公开信用箭射进城中,鼓动城里的老百姓起来杀掉这个出尔反尔的县令,一起保卫自己的家乡。还甭说,老百姓本来就对县令很不满意,现在看到有人公开和县令开战,就一起出动,果真杀了县令。然后,老百姓打开城门,欢迎刘邦进城。萧何、曹参、夏候婴这些听过刘邦讲课的人,就竭力推举刘邦,讲了刘邦的种种才能,大家于是就推举刘邦为沛公,领导大家一起闹革命。刘邦虚让了一番,就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正式革命了。很快,刘邦的义军就扩充到三千人。

请大家记住,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此时刘邦已经47岁了。

同一时期,各地举起自己旗帜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这叔侄俩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是刘邦力量的三倍多。

刘邦在哪地方开始称帝(刘邦姓刘并不氓)(6)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雍齿叛丰

刘邦在公元前209年10月,举起了自己的旗帜。接下来要干什么?当然是抢地盘了。于是刘邦立即带领这自己的一帮手下开始了攻城拔寨之路。这一路走下来,实在太辛苦了,很多次都走上了绝路的边缘。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上天垂爱刘三哥。

刘邦抢地盘阶段的行军路线大致如下:

1.攻胡陵(今江苏省沛县龙固镇东北部湖田中);

2.攻方与(今山东省鱼台县西);

3.还守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泗水监平(泗水郡三号人物监御史平)围丰,出与战,破之;

4.引兵攻薛(薛县,今山东滕州市南四十里皇殿岗故城址),泗川守壮(泗川郡守壮)出战不利败至戚(今山东微山县。属泗水郡。),

5.左司马追斩守壮(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一路追赶泗川郡守壮,抓获并杀了他);

6.还军至亢父(亢父故城位于济宁城南50华里,现隶属于任城区喻屯办事处城南张城后村);

7.至方与,魏周市(fú)来攻方与,未战;

8.雍齿据丰邑降魏,刘邦率军攻丰邑,不克;

9.刘邦病,还至沛;

10.闻景驹在留(留县,今江苏徐州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往从请兵攻丰,道遇张良;

11.刘邦与东阳宁君与章邯别将司马尼战于萧西(萧县,安徽省宿州市辖县),不利。

12.还至留,聚兵;

13.引兵攻砀(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三日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

14.攻下邑(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拔之;

15.攻丰,不下。

16.闻项梁在薛率百余骑往从,请兵攻丰。

17.项梁益刘邦军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攻丰,拔,雍齿奔魏;

在第一阶段抢地盘时候,我们看到刘邦三次攻丰。我想,每一次攻打丰邑,刘邦内心都是复杂的,都是懊悔的,都是想骂娘的。这和一个人有很大关系:雍齿。刘邦通过雍齿,直接怀疑了自己,否定了自己。他一向认为自己知人善任,可是,偏偏在这个老乡身上栽了跟头,栽了一个很大的跟头。

刘邦开始的几场战斗都很顺利。这些战斗主要在周边郡县展开,先是攻胡陵、接着下方与,然后与泗水监平大战于丰邑,这些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到刘邦阵营。

接连取胜,又收获了周苛、周昌兄弟的刘邦,志满意得。他让雍齿守护着丰邑,自己亲自率领军队进入薛县,与秦军排开架势面对面PK。这个时候的刘邦所向披靡,负责保卫薛县的郡守壮战败,逃亡至戚,还被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成功追杀。接下来刘邦率领他的大军再次来到亢父、方与,并且让曹参负责保卫方与。

有天大的高兴,就会有天大的悲伤。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福祸相依。就在刘邦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魏相周市领兵攻打方与,守卫方与的曹参率军迎战。魏相周市却虚晃一枪,方与保卫战并没有打响,打响的却是丰邑攻防战。

丰邑、沛县是刘邦的老家,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让自己的好兄弟雍齿坐镇丰邑,替自己守卫着根据地,万万没想到,自家的兄弟在背后放冷枪,给了刘邦致命一击:据守丰邑的雍齿投降了魏国。仅仅因为魏相周市答应到时候给雍齿一个“侯”的爵位。刘邦大怒、震怒、恼怒,其实他更多地是生自己气,整天放鹰却被鹰啄伤了眼:他自诩知人善任,偏偏看走眼了雍齿。刘邦命令首先立马进攻丰邑,务必收回根据地。老天似乎考验刘邦,或者有意帮刘邦练兵:雍齿据城坚守,刘邦军队攻城失败。急火攻心的刘邦,恰恰在此时生了一场大病,于是收兵回到沛县。第一次攻打丰邑宣告失败。

张良初从

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听说东阳宁君和秦嘉一起,拥立景驹为楚假王,在留县(今沛县东南)设立了楚国朝廷。正心急如焚的刘邦,马上就投奔景驹而去,他想向景驹借军,再次攻打丰邑,修理雍齿这个臭小子。事有凑巧,就在去投奔景驹的路上,刘邦巧遇了也要投奔景驹的张良。张良与刘邦二人甫一见面,都很吃惊,随即就是一席长谈,俩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张良想不到还有刘邦这样的明主,刘邦想不到还有张良这样的志士,俩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合伙来一票大的,一起闹革命,建立属于他们的江山。就这样,张良放弃了投奔景驹的念头,直接跟了刘邦。刘邦得到张良,无疑捡到了宝贝,他马上任命张良为厩将。厩将是多大的官?副丞相呗。这个时候刘邦身边已经有了萧何、曹参、夏候婴、樊哙、周勃、周苛、周昌、张良等人,这些人之后都成为刘邦汉王朝最重要的命臣,也都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也给他们封侯拜将。

再夺丰邑

乱世为什么成为乱世?就是形势瞬息万变,如果稍不注意,可能就有性命之虞。就在刘邦收获张良不久,秦王朝大将章邯的部将司马夷率领军队攻打楚地,把泗水郡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给屠城了,接着转攻砀郡(今永城芒山镇)。鬼子进村了,这还得了?于是刘邦就与东阳宁联合,率军西进,迎头攻击司马夷,在萧县西与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交战结果不好,刘邦与东阳宁君率领大军退至留县。待补充了军队和粮草后,再次率军进攻秦军。这次形势一片大好,势如破竹,三日功夫,便攻取了砀郡,刘邦还得到了军卒六千人。接着,刘邦乘胜攻取了下邑(今安徽砀山县)。

这个时候,刘邦军队人数已经过万了,他认为自己军队已经差不多,于是就从下邑出发,再次攻打丰邑。丰邑是根据地,已经成为刘邦的心病,他一定要重新拿下丰邑。结果,结果仍然没攻下,第二次进攻丰邑也失败了。

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听说项梁带兵驻扎在薛县,于是就留下大军围困丰邑,他自己率领百余骑兵火速赶到薛县,投奔项梁。一切顺利,项梁给了刘邦五千名士兵、十名五大夫级别将军。兵精马壮的刘邦第三次进攻丰邑,他不相信收不回曾经的根据地,他不相信修理不理曾经听课的小迷弟。面对来势汹汹的刘邦,雍齿害怕了,逃亡魏国。后来,雍齿投奔了张耳,经张耳劝说,刘邦再次接纳了雍齿。重新接纳了,不错,是这样。但,刘邦重新相信了这个曾经的叛徒吗?不信。他一直忍着,即便不能忍,也要咬牙强撑着。刘邦知道,还不是杀雍齿的时候。

成功收回丰邑,标志着刘邦第一阶段占地盘结束,接下来转入第二阶段:攻秦军,占咸阳皇宫。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经历的事儿多,后续要写好几个篇章。

你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并点赞。

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码字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