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略显疲惫地坐在马上。几日前,山东德州已经攻克,朱棣的靖难军兵分两路,直取济南。大军过临邑时,朱棣选择在沙河一带演练攻城。望着远处飞扬的尘土,朱棣不由得开始出神。忽然胯下坐骑明显一惊,朱棣猛地回过头,只见两名男子立在马前。其中一人扣住了马缰,双目炙热地望向自己。

左右的呵斥声传来,侍卫们羞愤异常,刀剑出鞘之声此起彼伏。朱棣拦下了侍卫们,因为他从那个持马缰男子的眼神中已经读出了对方来意。仅仅只是一瞥,朱棣已经感受到了狂热,崇拜,野心,自信等多种情绪。恍惚间,朱棣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当年为父皇四处征战豪情,想到了自己听闻侄子继位的不甘,还想到了自己现在舍命一搏的无畏和从容。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1)

战争场景

持马缰的男子,就是纪纲。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纪纲成为了朱棣的亲兵,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纪纲这个名字,在永乐年间,也永远地同阴谋与血腥挂上了钩。

忠心为主——小人物的出头总是伴随着纯粹的坚守

纪纲,出生年月无考,山东临邑人氏。朱棣兴靖难之师,起兵反叛。大军过临邑境内时,纪纲冒死上前扣住朱棣坐骑,请愿效命,遂为朱棣帐下亲兵。

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如愿称帝。纪纲水涨船高,升为锦衣卫指挥使,负责朱棣的护卫兼掌管诏狱。

凭心而论,纪纲向朱棣“自荐”的方式,是非常冒险的。亦如文章开头所描述,这种直接去扣朱棣坐骑的做法,其实和找死没有区别。当时正处在战时,如果朱棣的护卫反应再快一点,或者朱棣的心情再糟糕一点,纪纲很可能就落得一个立毙当场的结果。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2)

明成祖朱棣 像

而在两年后,朱棣登基称帝,纪纲马上就被提为锦衣卫指挥使来看,似乎纪纲的仕途过于平顺了。史书里给纪纲的评价是:

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明史·纪纲传》

意思是纪纲之所以能够让朱棣另眼相看,是因为纪纲骑射能力出众,弓马娴熟,而朱棣又好武风。重要的是,纪纲非常懂得揣测人心。

但朝史暮想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朱棣征伐一生,帐下悍勇之徒无数。而要说揣摩人心,朱棣的首席军师道衍和尚又怎么可能落在纪纲下风?仅仅用这两点来说明纪纲的特殊性,显然是稍显牵强的。

我们又看到,纪纲一开始是做了朱棣的亲兵,后来做了锦衣卫指挥使,仍然掌握着朱棣的亲军。试问,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皇,把自己人身安全的职责会交到一个怎么样的人手里?按照这个逻辑,答案就简单很多了。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3)

锦衣卫 剧照

纪纲之所以能够成为朱棣的亲兵,被朱棣倚重,以致在朱棣称帝后被委以锦衣卫指挥使的重任,应该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纪纲非常忠诚。忠诚,只有绝对的忠诚,敢于为君主去死的忠诚,才有资格获得君主绝对的信任。这是一种纯粹的忠诚

第二,纪纲背景简单。纪纲原本只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生员,在最落魄的时候投奔了朱棣。相对而言,这样的人,背景简单,易于掌控,且知恩图报。

第三,纪纲悍勇狠辣。能够冒死去拉朱棣马缰的人,胆气自然不俗。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要为朱棣去做脏活的,纪纲的性情就非常适合干这个。再加上其“善钩人意向”,锦衣卫指挥使这个职位简直就是为纪纲量身定做的。

对,“量身定做”!朱元璋创建了锦衣卫,后来又把它裁撤了。到朱棣称帝,重新组建了锦衣卫,极大地提升了锦衣卫的职权,并把其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特务组织。朱棣的动机非常简单,造反做的皇帝,朝堂上一大群建文旧臣。这批朝臣表面看起来老实,骨子里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蝇营狗苟。锦衣卫作为当年朱元璋打压文官集团的重要工具,朱棣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4)

明代官员

我们可以想象,当朱棣坐在大殿之上,望着跪在地上的朝臣,看着身边穿着飞鱼服,佩着绣春刀的锦衣卫们,心里一定是非常踏实。不知不觉中,朱棣也走上了朱元璋驾驭群臣的老路,而纪纲,则成为了永乐初年,朱棣手里那把最锋利的刀。

皇权利刃——过了河的卒子只能身不由己地不停向前

纪纲在《明史》里,是被排在了佞臣传里的。而后世对于纪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贪赃枉法,残害忠良,骄奢淫欲上。

以上看法,对,但也不全对。

朝史暮想举几个例子,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下纪纲吧。

解缙,明初大才子,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后来因为惹怒了朱棣,被下了诏狱。在一次审核囚犯名单的时候,朱棣随口问了纪纲一句:“缙犹在耶?”纪纲便杀害了解缙。杀人手法也非常奇特,用酒把解缙灌醉,扔在雪地里冻死。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5)

解缙 剧照

很多人说,朱棣的“缙犹在耶?”其实并不是暗示纪纲杀害解缙。纪纲因为收了汉王朱高煦的好处,而朱高煦痛恨解缙在夺嫡中站在朱高炽一边,欲除解缙而后快。纪纲遂假意曲解朱棣的意思,趁势杀害解缙。

解缙的死,的确是纪纲直接动的手,但却不能让纪纲一个人背这个锅。

第一,解缙与太子朱高炽走得过近,朱棣已生反感。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明史·解缙传》

入京朝见,皇帝不在,直接去见了太子。见完太子之后,直接返程。别说朱棣不爽,你要是皇帝,手下的大臣这么玩,你也不爽。和太子走这么近干嘛?你现在还是朱棣的臣子,朱棣还没死呢!

第二,纪纲是倾向于汉王朱高煦。原因也简单,一来,朱棣靖难起兵,朱高煦是一直跟着打仗的,而太子朱高炽则是留守。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之情,纪纲自然更倾向于朱高煦;二来,太子朱高炽那套仁义之论,纪纲并不感冒。他本身就是杀伐决断之人,又跟着朱棣这么多年,手上还沾着文官集团的血,要是朱高炽上台,自然没有纪纲好果子吃。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6)

朱高煦 剧照

以上两点,才是纪纲动手杀解缙的真正原因,而绝不是因为朱高煦的行贿这么简单。而如果不是感觉到了朱棣心中的那丝杀意,或者一丝的不耐烦,给纪纲一百个胆子,他都不敢动解缙。开玩笑,杀一个天下闻名的大才子,又在文官集团里这么有威望,纪纲难道是活腻歪了?

如果说,纪纲杀解缙多少还有点夺嫡的意味在里面,那么周新的事情,则更加搬不上台面了。

周新在史书里的形象是,为民请命,善于断案的清官。而纪纲和周新的冲突,是因为锦衣卫一名千户到浙江办案,肆意欺压浙江官员和百姓。周新于是就拿下了这名千户。千户逃脱后,告到了纪纲那。纪纲又找到了朱棣,诬告周新,于是周新被入狱,最后含冤而死。

事情看起来很简单,正直的官员被小人诬告,皇帝被懵逼,官员屈死。最后皇帝识破了小人面目,为官员平反。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中国封建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发生。

周新的官职,是浙江按察使。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7)

周新 剧照

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明史·官职四》

所以,周新的浙江按察使,相当于浙江法院,检察院,公安的最高负责人。而锦衣卫呢?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明史·官职五》

锦衣卫在职能上,和按察使是有重叠的。且锦衣卫的职权又显然远远高于地方的按察使。

这么一对比,事情是不是就变得有趣了?如果说,双方的冲突,是以纪纲为代表的锦衣卫和以周新为代表的地方监察体系的一次对抗,周新在排斥,抗拒锦衣卫的插手和监控,而纪纲不得以告到朱棣那。最后朱棣决定支持锦衣卫,杀鸡儆猴,纵容纪纲迫害了周新。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8)

明代官员

事实上,朱棣当时根本就没得选择。封建皇权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官集团。而锦衣卫本身就是维护皇权独立性,打压文官集团的重要工具,朱棣必须选择支持纪纲。也只有坚定不移地支持纪纲,朱棣才能向外传递皇权威严不容侵犯的信息。

而当纪纲失势后,朱棣自然要把所有的罪责都扔到纪纲身上,一方面可以加重纪纲的罪名,彰显自己的贤明,另一方面又可以收拢人心,安抚文官集团,何乐而不为。

所以,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解缙和周新的死,其实最后都只是皇权的牺牲品罢了,而纪纲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能算是别无选择的一个打手而已。

兔死狗烹—— 封建王朝小人物逃不过的历史宿命

《明史》里对纪纲的诸多恶劣行径给予了详细的描述。比如纪纲贪污税收,侵占藩王田产,阉割幼童为侍,为美色与他人争风吃醋,肆意向富商索要财物等。而最后给他定的罪,却是谋反。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明史·纪纲传》

意思是纪纲养了很多的死士,并且悄悄备下了大量的兵器。说实话,朝史暮想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就忍不住要把书往前翻。为什么?因为似曾相识啊。当初朱元璋给胡惟庸,蓝玉定罪的时候,也有这么一条。动不动就是家里哪哪藏了兵器,哪哪藏了龙袍。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9)

兵器库

数以万计的辎重兵器,藏在自己家里?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史官的脑洞,好像随便说几句,别人家里就是一个谋反的仓库兼指挥中心,完全不考虑人家家里藏不藏得下。

所以,关于纪纲谋反的事情,大家听听就好了。

那纪纲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端午射柳?

所谓的端午射柳,就是明代的“指鹿为马”。纪纲在端午节射柳条,故意不中,而让相关的工作人员谎称自己射中了。夸张的是,纪纲这么做,完全是当着诸多朝臣,甚至是朱棣的面做的。

朱棣发现了其中猫腻,很显然,其他朝臣也发现了。但朱棣却惊讶于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纪纲。于是,因为纪纲的权势熏天,朱棣开始对纪纲有心结了。

对于这个说法,朝史暮想同样保留意见。就问一句,朱棣是什么人?明成祖啊,跟着朱元璋到处打仗,自己后来又亲手把侄子赶下皇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的人主,怎么可能把控不了自己的朝局?朱棣天天找蒙古人去玩,把太子朱高炽留在北京监国,丝毫不怕后方有变,知道为什么吗?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10)

朱棣 剧照

大明最精锐的“三大营”就是朱棣组建的,并且只听命于朱棣。而朱棣更是规划创建了北部抵御蒙古的重兵团防线,即后来“九边”。和朱棣玩心眼?找死不是。熟悉朱棣的纪纲会做出如此不智的事情?

所以,朝史暮想认为,纪纲最后失势被打压,朱棣只有一个动机:保证皇权的顺利交替

永乐十四年,纪纲被诛;永乐十四年,太子朱高炽已经38岁了;也在永乐十四年,汉王朱高煦一系列违法行径被朱棣知晓,朱棣大怒,差点将其废为庶人。而永乐十五年年初,朱高煦就被朱棣勒令离京就藩了。

所以,永乐十四年,这一年,朱棣已经下定了决心,让太子朱高炽继位。

那么接下来,朱棣自然要为太子以后的接班创造有利条件。而纪纲就必须死了。

其一,纪纲权势颇大,一旦朱棣离世,太子朱高炽很可能无法压制

其二,纪纲常年掌管锦衣卫,掌握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不可留;

其三,纪纲和汉王朱高煦素有交情。朱高煦一旦有敢谋反,在京的纪纲很有可能是同谋。

所以,以上三点,才是朱棣真正要除去纪纲原始动机。而纪纲,显然已经在劫难逃了。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11)

锦衣卫 剧照

念紫箫声断,巫阳梦觉,人何在,花空委。

永乐十四年七月,朱棣亲自授意,批捕纪纲。讽刺的是,纪纲替朱棣做了这么多脏活,黑活,绕过了《大明律》,避开了三法司,最后纪纲自己的定罪却结结实实地由都察院按照流程走了一遍。而从定罪,判决到最后的问斩,居然都在同一天完成。

也许从纪纲按下朱棣的坐骑那刻开始,纪纲以后的人生剧本就已经被写好了。所有的狂热,野心和欲望,最后终将随着时间被埋葬。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