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下去,就会有希望。”
“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活下去。”
在那些采访天灾人祸的幸存者时,我们常能听见这样的话。
这似乎阐明了一条规律:
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不仅大脑,他全身每一个细胞都会立刻换上整齐划一的制服,列队进入战备状态。即使这场战争的敌人无比强大,它们也会义无反顾,投入为了生存而战的浪潮中去。
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寻找能影响人心的法门。故事与心理学联姻之后,电影操弄人心的技巧也越发纯熟。
而利用人性深处的基本欲求,总是百试百灵。
如果翻开一本以“逆境求生”为主题的电影史,你就会发现尽管挖掘这一金矿的故事多如牛毛,却还远远不能涵盖人类可能涉及的各种艰难困苦。
即使在比电影起源要早得多的文学领域,那些描写个人对抗致命险境,最终求得生存的故事,依然生命力十足,常能在畅销榜上取得一席之地。
如果说有什么测验,能同时考验人类肉体与精神的极限,那莫过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上至外星异域,下达幽谷深渊,广若汪洋大海,狭似方寸崖间。即使酷热苦寒极端之地,依然会瞥见人类的身影。
他们或是以自我挑战为乐的冒险家,或是一步踏错误入歧途的普通人,都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那些超越想象力边界的困局。
那些灾难如同有生的恶魔,如此狡猾如此狠毒,不会一开始就把主角瞬间摧毁,而是善用安全的假象,一步步将主角引入无法回头的圈套中,让希望一次次在他眼前破灭。
但最终,主角们都会明白,与其抱希望于外界,倒不如把生命的权杖握在自己手里。
按《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为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为了自我保护,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基因总是无意识地操纵我们的行为,甚至不惜赴汤蹈火。
孤立无援之下,唯一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头脑与肢体。与其在绝望中咒骂命运的不公,倒不如将其当做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这种绝无仅有的考验,不仅会压榨掉你的最后一丝体力,也会将炙烤灵魂的熔炉烧到最热。
但通过考验的回报,绝不仅是得以活命,而是一次彻底的重生。这些求生者,也因此能激起我们的好奇与崇敬。
以下所推,皆是单个主角独力面对险境的电影。
有的改编自历劫归来的真人实事,比电影更加戏剧化;有的来自原创剧本,能够自由探索人性本质这一宏大母题;也有的来源畅销小说,解放观众想象力的同时也让故事更震撼人心。
1.一切尽失
All Is Lost(2013)
导演: J·C·尚多尔
主演: 罗伯特·雷德福
罗伯特·德雷福,正独自一人在印度洋中漂流。
距离他最近的陆地也远达1700海里,现在的他已经陷入绝望,只得一人喃喃自语。
就在一周前,正在酣睡的他却突然被巨响惊醒。原来他的帆船与掉入海中的集装箱相撞。
船体严重破损,海水顺着破口汹涌灌入舱体。而德雷福只能眼睁睁看着,根本无力修复船体。
不仅如此,德雷福很快就失去了导航设备,以及对外联络的无线电。面对倾盆的暴雨,雷德福只能选择弃船逃生。
但噩梦仍远未结束。一群虎视眈眈的鲨鱼,发现了老水手乘坐的皮筏艇。它们围了上来,等待着他放松警惕的那一刻。
而饥饿与干渴也开始折磨他的身体,死亡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本片荣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提名;以及第71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及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全片只有一位演员。这位老水手没有姓名,没有过去,全靠纯熟的演技,勾勒出一位与海洋搏斗的勇士形象。
拍摄一部独角戏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本片就数一例。
由于没有其他角色可供互动,主角要想展现内心便只得依赖个人演技。
当你看到他一次次在暴风雨间挣扎,一次次收集食物与淡水,一次次绝望地目睹其他船舶经过,很难不为之动容。
尽管影片一直试图营造人与大海对比的渺小感,但在紧张氛围的铺陈上也丝毫不落下风。
海面状况的风云突变,也使得故事悬念迭起。
一次又一次遭遇打击的老水手,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尝试利用身边物件逃生,这种桥段的运用也将故事置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大命题之下。
一百分钟的提心吊胆之后,影片迎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在生存类电影中并不多见,但也给予观众更多解读空间。
依据你对故事信息的捕捉,与所处视角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会具有不同意义。
故事的独特之处,也在于主角的背景几乎一片空白。这似乎暗示了导演要将故事送给每一个观众。
你可以冷眼旁观那位老水手的挣扎拼搏。你也可以成为他,用你的自我填补故事中那些空白。
待到曲终人散之时,它也会慷慨回报,充实你心中的那一部分空缺。
2.荒岛余生
Cast Away(2000)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主演: 汤姆·汉克斯 / 海伦·亨特 / 克里斯·诺斯
查克,一名每天忙忙碌碌的系统工程师,在联邦快递里的工作,让查克充满自律与紧迫感。
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是查克最看重的事情,他无法容忍生活超出自己的掌控之内。
而被他忽视的亲朋好友们却对查克颇有微词。
但一次飞机失事,彻底改变了查克未来的人生轨迹。
当其他人都以为查克已经葬身大海之时,侥幸活命的查克却正坐在沙滩上茫然不知所措。
他被困在一座无人荒岛上,他必须靠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这样一位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一瞬间变成了现代鲁滨逊,这让查克一度陷入绝望之中。
但同时,与大自然的独处,为了生存而抗争的经历,却让查克的精神为之涤荡。
这也让他在重返文明社会之后,有了新的选择权利。
本片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与最佳音响奖提名,也是主演汤姆·汉克斯最被推崇的影片之一。
除了开头与结尾的两个短暂段落,本片其实是靠汤姆·汉克斯一人的演技撑起。
如果你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阿甘正传》中那个木讷可爱的阿甘,那么的确应该看看本片,感受一下所谓一线大角的过人表现力。
汉克斯不仅在片中完成了肉体上的蜕变,在情感的处理上也完全发自天然。
导演曾回忆在拍片过程中,他看见汉克斯的眼中跳跃着一种生命的火花,这正是一名逆境求生者所独有的东西。
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虽然它曾数次改编为影视剧,但其实并没有任何一部改编能算得上出彩。
而《荒岛余生》却通过讲述一位“现代鲁滨逊”的故事,使得人与荒岛的题材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主角的影子,我们为快节奏强调时间观念的现代文明所裹挟,每天过着上紧发条的节律生活。
若是一夕之间被抛进荒岛,发现自己解脱枷锁的同时,却也失去了现代社会的支持。
幸与不幸之间,生活的重心被彻底打乱,随之而来的,便是夹带着惶恐的焦虑。
无论你是对荒岛生存的细节好奇,还是试图挖掘故事潜在的精神内核,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部源起汤姆·汉克斯的构想的影片,不仅真实再现了丰富可信的求生技巧,还以荒岛为舞台剖析了现代人的内心困境。
当你看到主角对着他的皮球朋友袒露内心之时,才会真正理解,孤独并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人头攒动的城市中,在孤寂无人的荒岛上,孤独都将不同的面貌如影随形。
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单一,节奏缓慢。在强调冲突不断升级的好莱坞电影里,它的确算是一个另类。
但其实这故事是一面镜子。
银幕上的汤姆·汉克斯一步步经历身心巨变,努力重返文明社会之后,站在十字路口陷入沉思的背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
3.火星救援
The Martian(2015)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马特·达蒙 / 杰西卡·查斯坦 / 克里斯汀·韦格
不远的未来,人类终于实现了在火星登陆的梦想。
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正是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上的一员。
在探险途中,他与另外几名宇航员却突遭巨型风暴的袭击,不得不中断考察,提前返航。
但不幸的是,马克被飞船上的零件击中,队员们误认为他已经身亡,不仅将他扔在火星,还向全世界宣告他已经牺牲。
出人意料的是,马克活了下来。但他发现自己现在正孤身一人身处这片不毛之地。
下一艘来自地球的飞船要到四年后才会现身,基地内的补给也只够他活上一个月。
所幸马克是位出色的植物学家,他决心利用有限的补给,在外星的土地上求得一线生机。但干旱与缺乏养料是最大的问题。
不过地球方面也很快就发现了马克生还的事实,对方想尽办法终于与马克重新建立了联系。
但如何施以援手,马克能否撑到救援队伍前来,却是个无比棘手的问题。
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音乐/喜剧片与最佳男主角。
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文中充满了硬派科幻的元素,对于科学细节的处理上也力求真实可信。
看过了“现代鲁滨逊”的故事,我们来瞧瞧“外星鲁滨逊”。
其实光看海报,或是预告片,你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部风格冷硬主题沉重的科幻电影。
但片中明快的节奏与轻松的风格却让故事更像是夹杂着科幻元素的上乘小品。
你既可以享受故事本身带来的愉悦,也可以在寻找科学细节的漏洞上得到特殊的乐趣。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自然是第一位。而《火星救援》在完美实现这一基础要求之上,还有着自己的突破。
它不仅有着NASA第一手资料的强劲后援,打造出了逼真的外星环境细节,在宇航服与太空车上也权衡了设计感与实用性。
在关键的求生环节上几乎照搬真实宇航员的生活常态。
你也不用担心会有大量拗口难懂的技术名词,片中对于技术的展现要么妙趣横生,要么平常自然。
主要的生存难题甚至是依赖原始技巧而得以解决,这在保证现实性的基础上也照顾了大多数观众的理解能力。
相比其他生存电影主角的苦大仇深与郁郁寡欢。本片中马特达蒙饰演的主角却更加具有人情味,更像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乐观主义者。
而科学家的身份所带给他的理性与缜密头脑,也为其求生信念与技巧奠定了充沛的前提。
电影将原著中主角的幽默感,以视频日志的形式继承还原。
主角总会在故事氛围陷入压抑之时,对着镜头来上一段脱口秀。在丰满人物个性的同时,也让观众能从压力中得以喘息。
当然求生故事的主要看点,还是在于主角如何将不可能的事情化为可能,如何在资源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自救。
火星不同于地球,环境的严苛程度与资源的匮乏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
主角必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发挥,才有可能找到藏在深处的那个答案。
而对于不太习惯欣赏硬派科幻电影的观众来说,在享受流畅的故事结构与演员表演的同时,也能随着镜头漫游一下星辰彼岸,激活沉睡的想象力,甚至激发一点对于宇航事业的关注与热情。
4.127小时
127 Hours(2010)
导演: 丹尼·博伊尔
主演: 詹姆斯·弗兰科 / 丽兹·卡潘 / 凯特·玛拉
远足者阿伦罗斯顿在这次出发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遭遇这样惨痛的考验。
他在犹他州的一次峡谷攀岩中,右臂被掉落的山石牢牢压住,无法动弹。阿伦知道这里偏僻无人,几乎不会有人能帮助自己。
在被困五天五夜之后,阿伦的身体与精神都被逼到了极限,在一番深思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活下去。
阿伦手握小刀,痛下决心,他要给自己的胳膊做截肢手术。
在没有任何消毒与止血条件的峡谷里,这样冒险的行为与自杀无异。
更何况,他还得忍着剧痛爬过峡谷,再缘绳而下到数十米深的谷底,最后再步行近10公里的路程,才可能找到营救人员……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MTV电影奖最令人印象深刻奖提名。
先说一些影片之外的真实故事。
当警察从直升飞机上下来,发现阿伦的时候,他浑身都已经被鲜血染红,断臂上不断流出的鲜血与已经干结的血痂将阿伦的双腿染成了红砂岩的颜色。
在直升飞机飞往医院的途中,阿伦云淡风轻地告诉警察,他自断一臂得以生存。
而之后,最让在场的医生和警察目瞪口呆的是,阿伦是自己一个人走进急症室的,他没有依赖任何人的帮助。
是在无人之地挣扎求生,还是在危急关头自断一臂,哪种情况更加痛苦?我们无从得知,也没有比较的可能。
但唯有一点可以料想,这种冒着生命危险而求生的壮举,的确需要超人的意志力与信念才能做到。
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被赶鸭子上架就能硬逼出来的潜能,而是如阿伦一样,靠的是多年野外磨练中捶打出来的精神与躯体。
但故事也并未神化阿伦,在面对大自然的凶恶面目时,他依然会失去勇气,会忧郁消沉。
导演也并未一再渲染剧情中的冲突,他将全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留给阿伦一个人。
但每个镜头都比史诗大片还能刺激人心。
当大自然的凶恶面目随着影片慢慢显现之时,阿伦的情感也被真实还原,观众也能因此更加深入角色的内心,体验到那种面对抉择的无助之感,甚至可能忘记呼吸。
你不用担心片中会有过于血腥的镜头。片中对于阿伦断臂的部分,处理得很是含蓄,与真实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导演也没有在那时刻意渲染情绪,想要以此撩拨观众神经,而是将重点放在挖掘主角的内心挣扎之上。
同时高超的摄影与剪辑也让本片有了更多的欣赏空间,影片前段大片的暖色调山石与被困后的阴冷峡谷,再到得救后重见的阳光与泳池,都以各自迥然的色调为故事的氛围做了巧妙的烘托与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