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文尚礼,西陲宝地仍属礼仪之邦;
热情好客,藏族同胞共是华夏儿女。
关注小布的粉丝们都知道,小布的团队一直在做的就是传播西藏的文化、产物和风俗。
在西藏这个佛教圣地,风俗习惯在藏族人民的心里犹如神灵一般需要尊敬,而藏文化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期,小布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西藏的见面礼仪文化,看看是否有你所不知道或难以苟同的礼仪?
NO.1
献哈达
献哈达是我们最熟悉的西藏礼节,它也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相信大家所见到的哈达一般都是白色,因为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其实哈达也有五彩的颜色,但五彩哈达仅在献给菩萨或近亲时做彩箭用,是很隆重的礼物,所以只出现在特定的时候。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是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双手则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而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传说,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
也有一种说法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
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一直沿用。
不管是哪种说法,哈达都表示着友好和祝福,你觉得呢?
NO.2
敬语和称谓
说到“敬语”一词,小布首先想到韩剧里的奥巴,他们会和自己的野蛮女友讨论用敬语还是平语
……小布一直很奇怪,毕竟小布听不懂韩语,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敬语到底是什么
原先以为只有在韩国有敬语这一说法,不曾想在我国西藏,藏语中也有一般用语和敬语的区分。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
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或平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要用敬语,而对地位悬殊的人要用最敬语。
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吃糌粑”一般用语说“糌粑索”,对长者或尊者应说“糌粑撒”;
对于幼年或青壮年人死亡称为“呵颂”,老年人死亡敬称“佳颂”,对喇嘛的死亡要使用最敬语“仲颂“。
在藏语中,敬语的流传是与藏族社会中重身份、重等级的习俗相应的。要根据对象及场合的变化来正确使用敬语和最敬语,这虽是藏族传统社会身份等级制的遗俗,但它却从另一面保障着语言的俊秀隽永,为藏语的措词增添光华。
NO.3
弯腰吐舌礼
藏族人见面还有一种特殊的礼仪——伸舌头。[可爱]
尤其是在西藏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林芝市墨脱县,特别是一些年迈的老藏民,大部分人看到肯定会觉得对方是在朝自己做鬼脸,非常不尊重自己吧。
其实不然,吐舌头是藏族的一项遗留文化。一般是身体微微前倾弯腰,然后微笑着面朝对方,伸出自己的舌头。所以这项传统习俗礼仪也被称为“弯腰伸舌礼”。
这是藏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历史遗留文化,也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藏族传统民俗礼仪,但确实是用来表达内心的尊敬和善意的。
伸舌礼由来已久。相传,公元九世纪,残忍灭佛的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长着牛角和黑舌头。藏民都把他视作怪物,非常害怕会碰到他的手下,于是,人们见面时会先伸出舌头给对方看,以此证明自己没有黑舌头。
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西藏属于高原低氧环境,长期的低氧环境下,人们张嘴吐舌头的行为会造成气息不稳,代表着自己很虚弱。
而在奴隶制度时期的西藏,奴隶主认为虚弱的人不具备攻击性,所以奴隶会对奴隶主伸舌头致意,表示自己不会攻击奴隶主。总之,也是在向对方示好致意。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在这个将藏文化传承至今的高原地区,作为游客的你我,前往西藏时应当入乡随俗,尽可能了解那些当地的文化礼节,以表达对这雪域人民最大的尊重。
当然,如果你知道西藏还有哪些奇特的礼仪,欢迎在留言区和小布分享哦![灵光一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