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喜欢在名胜上写上个“到此一游”,古人喜欢在墙壁上题诗,虽然行为一样,但意义却大不一样。今人写多数是恶作剧的显摆,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却多是有感而发,又苦于身中无纸无砚,这也形成了“题壁诗”这种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事实上,也正是因此,成就了不少流传千年的经典。

无名氏经典诗歌(无名氏写在墙上的诗)(1)

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题在庐山岩壁上千年经典;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题在好友人家墙壁上的绝唱;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是题在旅舍墙壁上的千古名作;而蒋兴祖女的“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则是15岁才女被金人押解路上于墙壁写的凄美之语。

无名氏经典诗歌(无名氏写在墙上的诗)(2)

看过了这些名家才女们的千年经典,再来读本期这首题在墙壁上的诗,估计心里多少会有点落差。因为与一般的题壁诗相比,这首诗宋代无名氏之作读来却像是一首打油诗,确实有些上不了台面,但短短28字却充满着哲理,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再读,流传了千年。

《题壁》

宋.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这是一首七绝,在属于格律要求较严的近体诗。一般来说七绝在押韵、粘对上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可不拘对偶。文坛写七绝最成功的是王昌龄、李白、和杜甫,经典作有《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和《江南逢李龟年》等。而这首无名氏的七绝,显然只能算是首难登大雅之堂之作。

无名氏经典诗歌(无名氏写在墙上的诗)(3)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一团杂乱的茅草,它们乱蓬蓬的堆成一团,只要一点着,就能燃起熊熊大火。诗人用“蓦地烧天蓦地空”来形容火势来得凶猛,叠用两个“蓦地”不但令这两句朗朗上口,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语句的张力。

三、四两句写炉子里的短木头,人们为了取暖将木材塞满炉子,然后慢慢煨烤,它的火势虽然不大,热量也来得慢,但却给冬日里的人们带来阵阵暖意。最后一句同样是叠用,“腾腾”、“烘烘“,令这两句生动自然,十分接地气。

无名氏经典诗歌(无名氏写在墙上的诗)(4)

纵观全诗,诗人将茅草和木头对比。从外形上茅草因为里子是虚的,所以看上去一团一团堆得很高;而短木头却一根根,不占空间看上去不起眼,里子里却是实的。正因如此,当需要用上它们时,一个火焰烧得高却没什么作用,反而为引起大火之灾;而另一个却如君子般,慢慢燃烧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

无名氏经典诗歌(无名氏写在墙上的诗)(5)

诗人句句一语双关,以物喻人,道出的是无真才实学和厚积薄发之人的区别。其实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多数时候却做不沉静下来,不愿意花时间增加自己的才学。而这首诗却通过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两件事物,截取了两个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