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家庭,估计帝王之家可以排在首位。中国人自古就是非常重视亲情,而生在帝王之家,面对亲情却往往是无能无力的,有时候还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也就这样得来的。

在历史里不把亲情当回事的皇帝有很多,但比起今天要说的这位来,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历史上的儿子为了皇位杀死父亲(最是无情帝王家)(1)

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字景栖,小名玄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宣帝萧承之之孙、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五任皇帝。

萧鸾少年丧父,由叔父齐高帝萧道成抚养,萧道成对其视若己出。不过萧鸾生性敏感,生长在一个寄养家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扭曲了他的世界观。不然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如此狠心,杀掉视他如己出,并悉心栽培他的叔父家的所有子孙。

永明十一年七月,齐武帝萧赜崩。其临终时任命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基,不久加封他为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政无大小由他裁决。

皇太孙萧昭业刚当皇帝,就开始让自己的亲信,全面抢占主要权力。小皇帝的亲信綦母珍之、朱隆之、曹道刚、周奉叔、徐龙驹、杨珉,在小皇帝的支持下,都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辅政大臣中萧烨颇受器重,但政治经验不足,遇事推让。萧子良被怀疑,只好不参政。而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后荒淫、挥霍无度,萧鸾看见皇帝乱来,就和萧衍商量废黜。

小皇帝的亲信周奉叔,从来都是摆出一副玩命的驾式。走到哪里,周奉叔都是全副武装。并且动则就口放狂言:“我手中的刀,(除了皇帝)谁也不认识。”换而言之,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我谁都敢杀!面对这种人,萧鸾也不敢去正面解决。最后,萧鸾用皇帝的诏书把周奉叔骗入尚书省署中,把他打死了。杀掉周奉叔后,萧鸾把小皇帝的亲信綦母珍之、杜文谦也杀掉了;在此前,萧鸾已把小皇帝的亲信杨珉、徐龙驹已杀掉了;最后,小皇帝也让萧鸾杀掉了。

七月二十一日,萧鸾以皇太后王宝明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并提议立新安王萧昭文为皇帝。七月二十五日,萧昭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任命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文武官员赏赐官位二等。

延兴元年(494年)十月,进升萧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给予特殊的礼遇,进爵号为宣城王。萧昭文虽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权掌握在萧鸾的手中,萧昭文的起居饮食等事项,统统都要征询萧鸾准许后才可以进行。

历史上的儿子为了皇位杀死父亲(最是无情帝王家)(2)

延兴元年(494年)十月初十日,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让萧鸾入宫继位,并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建武元年(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萧鸾即皇帝位,是为齐明帝。

萧鸾即位后,猜忌他的同宗,信任典签,叫他们监视每个王侯。并且在任期间屠杀同宗,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齐明帝每当杀害一个藩王,总是于夜间派兵包围其住所,翻墙破门,喝喊而入,把他的家产全部操封没收。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齐高、武子孙,则皆明帝一人所杀,其惨毒自古所未有也。”

历史上的儿子为了皇位杀死父亲(最是无情帝王家)(3)

萧鸾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权稳固,实在不必采取如此斩尽杀绝的办法,而且这也不是办法。问题还是出在人上,萧鸾这个人有问题,不仅在政治上有问题,心理上也有问题。《南史 齐明帝萧鸾本纪》说萧鸾:“性猜忌,亟行杀戮。信道术,用计数。每出行幸,先占利害。简于出入,将南则诡言之西,将东则诡言之北,皆不以实,竟不南郊。初有疾,无辍听览,群臣莫知。及疾笃,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药,外始知之。身衣绛衣,服饰皆赤,以为厌胜。”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萧鸾的性格特点:一是猜忌,急杀;二是信术,多忌;三是诡言,好诈;四是做戏,无诚。萧鸾他自己是这样的性格,必以这样的心思去揣度别人,虽然每每流泪,良心时有发现,但终不免结果骨肉相残。

萧鸾几乎杀尽高、武子孙。他死后,自己的的子孙也都在宫廷杀戮和其他政治事件当中悉数被杀,以至绝后。萧鸾有十一个儿子,据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十一子之中,梁武帝杀其六,东昏杀其一,魏人杀其一,余早夭者二,废疾无后而善终者一。然则鸾之子凡成人者皆不良死,盖鸾之后已绝。”这是天命吗?应该说是因果。

历史上的儿子为了皇位杀死父亲(最是无情帝王家)(4)

杀人者“有理”,被杀者“无罪”,虽有理非真理,虽无罪是替罪。杀人者终被杀,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所说:“真所谓天理昭彰,报施不爽,凡杀人以利己者,可以观于此矣。” 巴陵王萧子良死时,虽然只有十六岁,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对前来杀他的中书舍人茹法亮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昔高帝残灭刘氏;今日之事,理数固然。”

历史无情,人更无情,最无情的就是帝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