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龟甲兽骨,模糊不清的刻画符号,藏着中华文明的惊天秘密——甲骨文。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漫长的数千年时光里,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们,一笔一画书写着结构不变的汉字,诵读着先祖诵读过的篇章,传承着星光般璀璨的中华文明。


120年前,当作中药“龙骨”吃下去的甲骨,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甲骨四堂”辨辞考史,胡厚宣等人的整理编集,中华文明的密码得以释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甲骨文的发现者,晚清书法大家王懿荣的书法。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1)


王懿(yì)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2)


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3)


王懿荣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发现甲骨文的传奇故事。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4)


据说1898年,王懿荣因患疟疾,派仆人到北京城外菜巿口的逵仁堂抓药,他的好友刘鹗在检查药包时发现一味叫「败龟版」的药上刻有隐隐约约的字,两人细看后认为这是十分珍贵的古代文字,于是,王懿荣把北京中药铺中的败龟版收购一空。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5)


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定这些正是失传已久的甲骨文。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6)


如果不是王懿荣,那么甲骨文的发现,还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文从沈梦了解,因他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以及甲骨学的建立做出巨大的贡献,王懿荣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7)


王懿荣善书法,楷、行、篆书皆有成就,被尊为清末四书家之一。传世作品多为信札和对联,为收藏者所珍。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8)


书法 横幅


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福山金石志》等。与翁同龢、徐郙、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游密切。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9)

光绪年间作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10)

王懿荣书法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御笔作画,常命王懿荣题志。个人事迹见《清史稿》,有王崇焕辑《王文敏公年谱》、《王懿荣文集》、吕伟达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等作品传世。


他是清末翰林书法名家(他不仅是甲骨文之父)(11)

王懿荣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