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1)

普陀山山石雕刻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2)

普陀山风景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3)

普陀山风景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4)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5)

普陀山风景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6)

普陀山风景

佛教资讯普陀山(不肯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7)

普陀山风景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

故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观音道场。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道场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

明、清两朝,因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实行海禁,佛教三废三兴。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国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蔚为壮观,称为震旦第一佛国。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稍有复苏。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此后,管理局、佛教协会发挥各自的潜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设,普陀山佛事活动重现兴盛期,保护、管理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可谓"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以"海天佛国"名扬四海的普陀胜景,历为名人学士所青睐。唐代神童王勃赞誉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绝处,碧钳嵯峨连水府"、"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赞"补洛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赞誉普陀"想见鱼慈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民国4年(1915),学者蒋维乔在《普陀山》摄影画册中说:"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定海普陀。"

普陀风光,四时景变,晨昏各异,为其他名山所少见。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说。最早载于志书者,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诗咏之普陀十二景: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孟鸿灏,洛迦灯火,静室茶烟。清代裘琏所编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圣迹,佛选名山,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后人一直以"十二景说"流传至今。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园"之称,全山古树名木繁多,高大参天、华盖如伞的樟树遍布全岛为后人奉献着清凉绿荫。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文景观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旧有景点面貌一新,新辟景点风采更神。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风光,很早就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至民国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规划为全省17个名胜区之一,使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