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青山留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原词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城西北贺兰山顶,紧临赣江,为章、贡二水汇合处,也称"三江源",从那儿往后,江水便称"赣江",赣字的赣,也是由章贡二字合并而成。

此地,因"树木葱茏,山势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现有三层高的楼阁、辛弃疾雕像、历代诗词歌赋,为"郁孤台公园"旅游景点。

远看青山留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

毛主席手书

辛弃疾是一武将,一代豪杰,曾以五十骑深入万人之众的敌营捉拿叛徒。就是这么一位英雄,偏偏生活在一个懦弱的年代。他的家在山东济南历城,"靖康之难",中原落入敌手。辛弃疾岂甘做亡国奴,几次聚众起义,南归之后,也难施展其才。"一腔报国心,无处可发泄",国耻未雪,故乡难归,逐填词作赋,舒展心怀,竟成了著名的词人。

宋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调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径造口时,想起隆祐太后,在敌军追击下,舍舟与"农夫肩舆而行"至此的情景,不由感慨,题词于壁上。

远看青山留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3)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直接点出隆祐太后,"国破家亡双泪流"。 隆祐太后也是女中豪杰,徽钦二宗掳北,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太后拒之,"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只是一种假托,他遥望的是沦陷的汴京、大片河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就出了节点,出了千古名句,让人回味无穷,千年吟唱。这就是哲句,这就是讲的道理,大片河山虽然沦丧了,但总有一天会收回。既写的是实情,又写的是寄予,还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

远看青山留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4)

此词,追忆了国事艰难之痛,萦念了失去国土之情,抒发了自己的襟怀抱负,既是爱国之作,也是哲理之作,有着深层次、多层次的含意。

好词之所以好就在这里,越品味,越有滋味,越品味,越有新意,越品味,越有高度,越品味,越有发展------

你说它是山也好,水也好,自然规律,再高的山,也挡不住水流,"千流江河归大海"。

你说他说投降派也好,抗金派也好,君子以自强不息,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你说它是历史也好,朝代也好,再强盛的王朝,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衰亡的时候。

你说它是新冠病毒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人定胜天",再凶险的病毒,也会被人类踩在脚下,胜利永远是属于人类。

远看青山留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5)

这句词符合辩证法,符合自然规律,揭示着一个道理,寓意深刻,涵盖较广,对事物,对历史,对发展------都很适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然的水流滚滚向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进程滚滚向前------是任何人、任何事物也阻挡不住的。所以,我推荐它为"千古名句"。

登上郁孤台,写诗赞曰:"郁孤台上望江流,历代文人笔未休。最数辛词书惬意,道出哲理最高由。"

九口202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