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12课)

部编版2022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11 赵州桥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要注意归纳和领悟文本的读写方法。这篇课文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对比名桥,揭示课题

1. 欣赏名桥图片:

师:同学们,生活中桥随处可见,桥是路的延伸,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桥的图片。(出示:上海卢浦大桥、青岛跨海大桥等现代化大桥的图片,最后出示赵州桥)

2. 对比揭示课题:

师:欣赏了这么多桥,咱们实话实说,哪座桥看起来最普通、最平常?(赵州桥)

师:赵州桥同其他桥相比,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没有耀眼的灯光,但是它却在洨河上屹立了1400多年,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被称为“天下第一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座古老的桥,请看老师来写课题。指导“州”的写法。

3. 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出示预习单,交流词语认读情况,指导写字:击 坚,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一座年代久远的古桥,一座吸引了无数游客参观的古建筑,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通过与名桥的对比,加之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发学生思考,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桥,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

二、层层剥析,化难为易

赵州桥能够屹立千年,足以说明它的坚固,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设计,课文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重点是课文的第二、三段,第二段中:“这种设计”指的是什么?设计的好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又是重点之重点,也是最难理解之处 。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中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一)读第二自然段,感知设计特点

1.师:赵州桥是雄伟的、坚固的,它已经横跨在洨河上达1400年之久,那么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句子。

2.结合课前预习,对照所画的赵州桥,同位互相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生展示画作并介绍)

(二)抓住设计特点,交流感受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板画“雄伟”,读出“雄伟”

师简笔画赵州桥的桥面(从黑板的一头画到另一头)及大桥洞、小桥洞,强调“各”字。

师:这个拱形的大桥洞有多宽?(37米多宽)37米多宽有多宽?大约比我们这个礼堂的总长度还要长出10米多呢!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到这座桥的确很雄伟。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设计意图:本段文字主要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雄伟”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感受,教师通过夸张的画法,结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比上课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直观促进学生对“雄伟”的感悟,带动朗读的跃进。】

2.抓住关键词,体悟表达的严谨

师:我们了解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一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全部、没有、只有、各有”连接起来,表达得很清楚,谁再来体会着读一读。

(三)了解设计好处,体会坚固

1.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生谈感受后出示:

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2.对比普通桥(教师板画),让学生说说四个小桥洞的奇特之处。

3.板画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来看,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畅通无阻,发大水的时候,河水既可以从大桥洞流过,也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对洪水进行分流。这样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据史料记载,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节省石料约200立方米,减轻整个桥身约五分之一的重量呢。

4.理解“创举”,感受坚固

师:真是一举多得的设计呀!好处这么多,课文中有一个词高度评价了这种设计,哪个词?(创举)

师:什么是创举?(生谈)

师:创举就是前人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段资料(出示):

在欧洲,也曾建造过像赵州桥这样结构的桥,但比赵州桥晚了近1100年。

赵州桥距今已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地震和多次的战乱,特别是1966年的邢台发生7.6级地震 ,离赵县只有40公里, 赵州桥没有被破坏,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洨河之上。

师:此时如果让你来赞美它,你想怎么赞美这座桥?(生谈)

师:大家想想看,那还是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没有起重机,没有挖土机,更没有钢筋水泥,但人们却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架起了这么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没有桥墩的石拱桥,并在14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它的风采,这让我们不得不为李春的设计而叹服,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漫长的岁月里,赵州桥经受住了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车马的重压,战火的洗礼,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难怪作者这样说: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感知桥的主要特点及作用,教师借助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这四个小桥洞的独特之处。再通过补充拓展资料,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个重点句子,真正体会到“创举”的含义,从而惊叹于桥的坚固,加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桥。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和敬佩。】

三、拓展资料,升华主题

1.展示有关资料,欣赏古桥之美、之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文字,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真不愧是天下第一桥!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人都对赵州桥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元代诗人刘百熙这样描绘: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朝诗人祝万祉这样赞叹: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在诗人的眼里,赵州桥既像横跨在河面的彩虹,又像冲出云霄的一弯新月。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这样评价:

“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这样评价: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2.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师:就是这样一座古桥,我国劳动人民还把它谱成了歌曲,演绎了优美的传说故事,让这座桥承载了美好的愿望和厚重的文化。其实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古建筑,比如金碧辉煌的故宫,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等等。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感受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在学生透过阅读文本感受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之后,通过诗句的补充以及中外对赵州桥的高度评价,感受赵州桥古朴优美的造型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着眼于赵州桥的系列文化现象,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进而引发对我国古建筑的关注,让探究步伐跃动在学生心灵深处。】

第二课时

一、引放结合,品读感悟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请自由读课文,先独立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卡设计。

3.课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评价赵州桥的?(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赵州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第2、3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特点?(赵州桥非常雄伟)(板书:雄伟坚固)

(1)找一找,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把它画出来。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的?如果把“雄伟”改成“雄壮”行不行?为什么?试想一下,你站在这样一座桥上心情会怎样?带着这份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吧!

(2)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板书:石头砌成,没有桥墩)

(3)“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课件出示赵州桥那个年代之前的桥的图片。)

预设:

生1:创举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生2:因为以前人们修桥都有桥墩,而这座桥却没有桥墩,所以说这是创举。

生3:因为赵州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4)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5)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教师小结: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写出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6.学习第3自然段。

(1)设疑: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不可以换成“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呢?为什么?

(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2)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

(3)找出描写这些雕刻美观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预设:

生: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4)师:你能找出桥上雕刻了几种图案吗?

①请同学们画一画具体描写龙的句子。

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图画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动作来进行理解。

④拓展想象练习:栏板上还有许多龙,姿态各异,还有什么样的呢?教师引导:“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这样会更好。

⑤作者只写了几幅最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图案精美:有的……有的……还有的……)

⑥龙真的在游动吗?

(5)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味“龙像活了一样”的感觉。

(6)配乐朗读这段话。

教师小结: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不仅是对这段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7.学习第1自然段。

师:这样既坚固又美观的赵州桥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出奇啊!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

(预设:因为它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建成的。)(板书:世界闻名)

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座桥可能经历过什么?(地震、风暴……)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它还是依然保持原貌,这说明什么?(桥十分坚固。)

8.学习第4自然段。

(1)设疑:课文第1~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2)说说你对“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的设计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这些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傲的。)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让我们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抒发自己心中的自豪之情。

【设计意图】:课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介绍了几种姿态不同的龙。这是一个学生习得语言形式、口语交际的契机,课上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借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那样: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回顾总结,指导学法

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板书:总结)。

大家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结构。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更应该借助文本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提高习作能力。

三、复述课文,拓展交流

1.抄写第3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3.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仅是在古代,在现代也有许多杰出的桥梁建筑。

(图片展示现代化桥梁。)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看了图片,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目的是让他们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借此来训练表达能力,既能积累好的词句,又能丰富语文底蕴。

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了关于旅游的事情,去年我也利用暑假时间去了一

趟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里我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这幅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我也把它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学生浏览)。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幅画。是的,当时在中国馆展示的物品很多,很丰富,但这幅流动的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们知道吗?其实它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精心制作而成的。(板书《清明上河图》)

那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这幅画?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幅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加星号)

师: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谁能谈谈对“名扬中外”的理解?

生:名扬中外就是名气很大,中国和外国都知道。

师:你能说说跟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词语,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从名扬中外这个词当中,我们足以看出这幅画的分量。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找到第20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来读书。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动态、唯美的画面及优美的配乐,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阅读期待,为文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请看大屏幕,我请一名同学来读“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老师觉得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生读)

老师随机纠正读音,重点读准多音字、轻声。提示停顿、节奏感。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词已经掌握得不错了。

【设计意图:以出示“阅读提示”的方法,明确读书的要求,既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又引导了思维的方向。】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一)学习第一、五段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通过读书,都有了哪些收获和认识?

首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

师:哦,你了解到了作者。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画的是北宋的内容,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的大小。

师:你来说说。

生: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师:真会读书,还了解到了大小。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张择端画的这幅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风貌……

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老师想请你再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下。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读)

师:通过画还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

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其实这一小节告诉我们这一幅画的历史价值。

(板书:历史价值)

(二)学习第二三四段

师: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信息,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2、3、4自然段,一会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2、3、4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读了234自然面,你又知道了什么?

1. 人多。(板书)

生:我知道画上有很多人。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人多)

生:读“光是画上的人就有五百多个……画在上面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出示第二段,打红“光是……画在上面了”)

师:(引读)“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

师:仅仅只有这些人吗?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后面的省略号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____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不仅仅只有这些人,那大家想想,还会有哪些人呢?

生:还有卖鱼的。

生:还有耍猴的。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出示街市图片)人多吗?而这只是这幅画其中一个地点出现的人物。

师: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2.热闹。

师:除了人多,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街市很热闹。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街上又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生:“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师:这里有个描写人物的词用的特别好,知道是那个词吗?

生:形态各异。

师:哪几句具体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生:有的骑着马……溜达。

师:你能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词语,你真会学习。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怎么会不热闹呢!而这样的画面,正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据资料记载,北宋年间的汴梁非常兴盛,城内有四河流过,道路通畅发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有各种店铺,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呢?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而《清明上河图》正是描绘了北宋汴梁太平盛世的热闹、繁荣的景象。

师: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街市,画家都把它们浓缩在一张画上呈现出来。(出示句子)一起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语?

生:不到一寸。

生:黄豆。

生:清清楚楚。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关注到了这几个词语(打红词语),那么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觉得张择端的画技很高超。

生:我感觉到他下了很大功夫。

……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去体会张择端那高超的画技。

(指名读)

师:是呀,正是画家有这么高超的技艺,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3.情景:

师:让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一个有意思的情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下吗?

生:有个骑马人差点撞到了轿子上。

师:你讲得真好,语言简洁却概括出了故事的大体意思。这个情景真有意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音乐起,教师读“最有意思的是……赶小毛驴”)

师:同学们,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3到4人)

生:我看见了……听见了……

师:你看,张择端把类似于现在的一个小小的交通意外的这件小事,描绘在他的画面上,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_____”(引读)

生:(齐)“传神啊!”

师:正是因为张择端画的画如此传神,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默读、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读书,抓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交流,轻重适宜,有的放矢,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

1. 补充资料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和感受,真了不起。那么现在,对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我还想知道画上还画了什么情景。

生:我还想知道这幅画值多少钱。

生:张择端为什么画这幅画。

……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出示资料)

老师从网上下载整理了一部分资料,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了,你可以看手中的资料,也可以看大屏幕,看你又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这幅画值多少钱?大家猜猜看。

生:……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大家说多少都不为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件无价之宝呀!给多少钱咱也不卖,是国宝呀!

2.放视频:

师:是啊!《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而且还充满了传奇色彩。想不想来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呢?(放视频)

从大家专注的神情我能看出你们被这幅画深深吸引了,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种样的名画,感到自豪。

生:我很佩服张择端。

……

师: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件画中瑰宝,让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清明上河图》只是打开这座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是祖国文化的传承人,希望你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亲近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让我们在诗人热情的赞叹中记住这一幅让我们骄傲的、(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音乐起,师动情读诗)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师生齐读)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但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