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泼
睱疵,本指玉的疵病,比喻微小的缺点。我们常用在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身上。比如说,这件事,做得漂亮,却还是有小地方不尽如人意。或是说一个人,为人很好,但还是有些小缺点,并不很么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事与物或人,真正做到完美无缺,十全十美,少而难。关键看睱疵,是否影响或是破坏整体的作用。睱疵再小,影响、破坏了整体的作用,那就是大事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之,对于一些无伤大雅,不对关键性产生负面作用的微小缺点,是可以理解与包容的。
辩证地看待人和事,是客观与公正处理人和事的关键前提与基础,用人之长者,天下尽是可用之人。 用人之短者,天下未有可用之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要想真正地做到客观公正看待人事物,除非心中无我,可人是感情动物,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亲疏远近……复杂的很。因此,不同人的眼中,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层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待睱疵的看法就各有不同,万般千秋了。
真是睱疵,还是那个睱疵,缺点却不是那个缺点了。
讨厌、嫌弃的,会放大缺点,把缺点,放在更小的局部范围去比对,甚至,眼中只有疵点,看不见那大片的白睱,以缺点掩盖了所有的优点;喜欢、爱护的,放缩小缺点,把缺点,放在整体的范围来比较,甚至,看见的是那大片的白睱,已经见不到疵点,以优点掩盖了所有的缺点。
这两种对睱疵的观点,都有失偏颇,缺乏公正。
正如,有人一辈子做好事,却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情,却否定了一生;而有人一辈子坏事做绝,却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而被称之为好人。事实却是,好人没有绝对的好,也有可能干错事、坏事;坏人了并不绝对坏,也有可能干那么一、二件好事。
因此,对人事物,不能因为主观意识,以偏概全,也不能以全概偏。
《礼记·聘义》载,"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我们要做到的是,既不能让玉上的斑点,遮盖了玉上的光彩;同样也不能让玉上的光彩,遮盖了玉上的斑点。玉有多大,疵是多小;疵是几许,睱是几分,只有客观、认真、科学、严肃地评估,才能不因人为因素影响,放大、缩小缺点,或是有意识地放大优点与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人对物对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失偏颇。
然而,真要做到这一点,却艰难。有如,我车辆前挡玻璃那一小点凹点,怎么看,怎么难受。怎么扎眼。虽然,它不影响使用与安全,可我却大有弃之而后快之感。
,